在审美中进行道德教育
在审美中进行道德教育效果如何?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曾亲身实验。《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一则孔子向师襄子学琴的故事,孔子先是熟悉乐曲,然后是掌握弹琴技法,接着是领会乐曲的情感意蕴,最后是体会音乐中的道德。
故事中说,孔子一连学了10天,也没增加新曲子。师襄子说:“你可以学些新曲了。”孔子说:“我虽然已经熟悉乐曲,但对于弹琴的技法还没有很熟练地掌握。”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对孔子说:“你现在已经掌握弹琴的技法了,可以学些新曲子了。”孔子说:“我现在还没有领会乐曲里面的情感意蕴呢。”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又对孔子说:“你现在已经领会乐曲中的情感意蕴了,可以学些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体会出作这个曲子的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又过了一段时间,只见孔子肃穆沉静,好像若有所思,接着又心旷神怡,显出志向远大的样子。孔子说:“我体会出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有着黝黑的皮肤,高大的身材,明亮而深邃的目光,好像一个统治四方的王者。除了周文王又有谁能够有如此之德呢?”师襄子听后,恭敬地离开座位给孔子拜了两拜,说:“我老师原来说过,这个曲子正是《文王操》啊”。
以美激善孔
子在学习艺术时经历了由美激善的心路历程,是我们今天讲起几千年前这个老故事的原因。几千年过去了,孔子的故事依旧在启示我们,以美激善,以美育形式展开的道德教育感人也深,化人也速,不失为一种极具成效的德育选择。
《论语·八佾》记载了一则孔子和他的弟子子夏讨论《诗》的故事。子夏在读到《诗·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的美艳诗句时,难免有些困惑地问老师,该如何来看待诗中这些令人心旌摇荡的诗句。夫子于是谈到了他解诗的独到方法:“绘事后素”。在孔子那里,到底是绘先素后还是素先绘后,一直是后儒争论不休的学术公案。其实,按照《周礼·冬官·考工记》“凡画缋之事,后素功”的记载以及对近年来出土的战国漆画、帛画等的考证,“绘事后素”说的是古人先布众采,最后加以白描以成就文采的绘画手法。夫子的意思应该是,虽然诗中有美艳的诗句,但读诗的人读这些诗句时,不能仅仅流连于诗中的美景美色,把持不住,而应在此基础上把诗句所感发的情绪引导到礼上去。
可见,孔子解诗既注重《诗》本有的文学性和抒情性,又注重保持文学性和抒情性所引发的审美情感的道德性方向。孔子在对待诗中美景美色和道德礼制的关系时,并不是简单地去掉前者,只保留后者,也不是像汉儒那样仅把前者作为随意比附的手段、工具或附庸而可有可无。他注重通过《诗》的艺术性去感发人的审美情感,并在审美情感的吟咏和摩荡之间,自觉地感发意志,从而令人生发出礼或仁义道德情感。
孔子的诗教过程是一种以美激善的情感历程,这就是孔子所谓的“兴”。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对孔子的“兴于诗”有段注解,可谓得“兴”之真意:“兴,起也。诗本性情,有邪有正,其为言既易知,而吟咏之间,抑扬反复,其感人又易入。故学者之初,所以兴起其好善恶恶之心,而不能自已者,必于此而得之。”可见,“兴”应该包含两层基本内涵:首先,“兴”是立足于诗的文学性、抒情性上的,即“兴”是通过诗的艺术形象而使人兴起一种感性情感、审美情感;其次,“兴”又使得这种感性情感、审美情感在吟咏、抑扬、反复的情感摩荡之中自觉地、不能自已地激发意志,而产生一种道德情感。
美善圆融通
观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除了重视直接的道德教育外,还一直对在审美中进行道德教育情有独钟。如孔子对《关雎》的评价就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以色喻于礼”。这里不但没有否定诗文中主人公在追求自己爱人时的愉悦和伤感,而且还坦诚了诗中之“色”,只是孔子要求人能把这种诗情引导向更高的道德情感。
孔子在审美中进行的道德教育,比起单纯的道德说教和自省、徙义、改过、克己成人的方法,更有利于成就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在审美中进行的道德教育,使得道德教育不至于枯燥,而能直入人心深处,所以显得更为迅速有效。所以孟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荀子也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不但如此,在审美中最终成就的君子人格是情和理的圆融、美和善的相乐。这种美善圆融相乐的境地在孔子那里正是他极力颂扬的“尽善尽美”、“游于艺”、“成于乐”、“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最高人生境界。
审美化德育道
德的审美化教育不同于直接的道德教育,它具有直接的道德教育所没有的优越性。很多道德教育者在寻求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德育方式,但直接的道德教育有时因其以抽象的道德说教为内容,以被动的接受之人为对象,其强制性、灌输性是极难避免的,其收效也是难以保证的。但在美中进行的道德教育则不同,它诉诸艺术形象和人的情感,极易获得人的喜欢和主动接受。而这种道德教育有利于培养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的君子人格。孔子在审美中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对当前的道德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道德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一直都在探索各种各样的德育之方。从当前的道德教育看,在审美中进行道德教育应得到大力弘扬。 (作者:李满意 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09-05-25
返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