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新华网江西频道
赣江潮评特约评论员: 于景宁
扬子晚报5月26日报道 昨天上午9时许,南京下关第39中学初中部,一名初二男生因上课时手机响,遭到老师批评后还被喊来家长“当面教育”, 家长当时不够冷静,当着老师的面就打了自己的孩子。该男生一时无法接受,当场从教学楼所在的四楼纵身跳下,落到教学楼旁边厂房的彩钢瓦顶上。该男生被及时送到南京中大医院抢救,所幸无生命危险。(2009-05-26 05:20:45 来源: 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南京))
对于犯错的少年学生如何教育,是不是仅有“批评”这一种方法?或者非得请出家长出来施加压力?当我看到报道中犯错的男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双重夹击下,从教学楼的四楼纵身跳下时,我又想起了民国时期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以“四块糖果”教育犯错小学生的故事。
陶行知在育才小学当校长时,有一次在校园恰巧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陶行知当即喝止了他,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见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于是,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第二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当时叫你不再打人,你立即住手了。”王友更疑惑了。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果,塞到王友的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土块砸他们,是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所以应该奖励你。”王友感动极了,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你打我吧!我错了,我不该砸自己的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为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你一块糖果。”
就这样,既没有急风暴雨式的批评,也没有“棒子炖肉”式的粗暴,就让王友老老实实地认识了自己的错误,也让我们从中看到了陶行知的教育艺术。
那么,陶行知的此次教育,“艺术”在什么地方呢?
一是他看到学生犯错,不是当众呵斥、批评,而是让他放学后单独到校长室来,这就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二是对于犯错的学生,不全盘否定,而是积极地从他身上寻找另外的一些优良的表现和“闪光点”。先不直接切入他的错误,而是首先表扬他的“守时”、“服管”、“正直”等优点,这就缓解了学生犯错后的紧张心情,也让他直接感受到师长的公平和善意。
三是在教育前对学生犯错的原因进行了认真地调查了解,这就避免了误伤学生和批评的盲目性。如果仅看“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这一点,当然错误全在王友,但经过了解之后,才发现了其举有出于保护女同学的“正直”的一面。对学生的犯错,如果不调查、不了解,就会按看到的表面现象进行批评、处理;调查了,了解了,就会按事情的真相正确对待,也可避免一些学生被冤枉。
四是针对被教育对象的心理和年龄特点,采用表扬和奖励的手段进行教育。陶行知对于那位犯错的学生,从教育的开始,就采取一步一表扬、一步一奖励的方法,糖果在成年人身上可能不会发生什么作用,可是对于当时的小学生来说,却有极大的鼓励作用,所以,当陶行知伴随着表扬的四块糖果发放完毕之后,学生已经完全认识了自己的错误。
五是教育学生要引发学生的自我批评,我们看陶行知在对犯错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中没有一句批评,但却引发了学生的自我批评,王友之所以在接到第四块糖果时,能感动地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你打我吧!我错了,我不该砸自己的同学!”,完全是陶行知的教育艺术所产生的效果和结果。
我们从陶行知的教育艺术中可见,对犯错学生的教育不是仅有批评和暴力这些手段,如果南京下关第39中的那位老师能认真地学学陶行知的教育艺术,或许遭其批评的学生就不会“从教学楼所在的四楼纵身跳下”,如果我们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都能认真地学学陶行知的教育艺术,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少年学生就会得到更多的尊重、理解、欣赏和保护。
顺此,笔者还要再说一下,注意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抗挫折的教育,也是当前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一些青少年学生稍受批评和委屈就跳楼、出走,正是这些被宠爱有加的“抱大的一代”给予社会提出的一个引人关注的课题。因此,积极地开展抗挫折教育,当应进入我们的教育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