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苑肖像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现代大学的使命


 ●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但同时学生人数的快速增长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之间产生了新矛盾,就业岗位范围和科技含量的增加让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种类、业务水平和思想素质产生了新期望,等等,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质与量并举的新阶段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和国际人才竞争的大格局下,社会更加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创新型人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重视“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人格(Personality)”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
     ●我们希望KAP模式培养的学生,都能够如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演讲时所期望的那样,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大学人才培养要始终坚持质量是生命,创新是灵魂,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加速国家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担负起重要使命
    
     日前,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基本结束,今年共有900多万考生参加高考,录取新生超过567万人,高考录取率超过58%。事实上,近1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据统计,200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540万人,是1998年招生108万的5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上升到2006年的22%,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在今年五月同济大学百年校庆期间视察学校发表的讲话中指出:“一个国家要发展必须靠三个方面:一是靠人、人才、人的智慧和心灵。二是靠能够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三是靠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而这三者都离不开人、人才,离不开现代大学的培养。”从国家发展战略来看,大学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乃至普及化是历史的必然。
     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但同时学生人数的快速增长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之间产生了新矛盾;新知识、高科技给高等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更新提出了新要求;就业岗位范围和科技含量的增加让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种类、业务水平和思想素质产生了新期望;网络技术在时间、空间上的优势对高等教育传统课程及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等等,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质与量并举的新阶段。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和国际人才竞争的大格局下,社会更加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创新型人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重视“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人格(Personality)”(同济大学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归纳为KAP模式)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
     ——高等教育仍然是专业教育,但专业教育要建立在更为广博的知识基础之上。大学在知识传播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人文社会、数理自然、艺术审美以及现代高科技的科普知识等通识。博学是创新的重要基础,也是激发创新思维的前提。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应重视过程的感悟,大学不光要训练开发学生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能力,还要培养提升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等等。能力培养过程是引导学生的探究兴趣,养成学生的批判精神的过程,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
     ——人格的养成要帮助学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扬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积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我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品德、情操、理想、信念等要素的道德人格,和强调自信、问责、敬业、诚信等要素的独立人格的培育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追求真理,追求真知。
     我们希望KAP模式培养的学生,都能够如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演讲时所期望的那样,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围绕KAP的理念,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有一些基本的途径:
     学科建设向交叉集成方向发展。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一流的学科建设作为支撑。传统学科建设中单兵作战、单科突进的方式局限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不利于学生触类旁通。学科建设应强调以学科协同发展为主要途径,以人才和知识集成为核心,建立面向国家战略任务和国际学术前沿的跨学科平台与团队。这些学科平台应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形成跨专业的交流、集成。
     课程设置力求博、专平衡。创新型人才培养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在课程设置上,要力求建立一个内容广泛的课程体系,在保证专业教学的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可以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自由的选修、辅修,避免课程设置过分专业化而造成学生知识面越来越窄的倾向。
     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大学强大的科研实力和教师们从事的科研项目都应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大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巨大资源。相应地,大批具有强烈求知欲的优秀学生在向教师提问、与教师的交流,参与教师的科研中共同探索,又可以使教师在启发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新的收获,这就是我国数千年教育活动中所倡导的“教学相长”。
     建设实践基地培养综合素质。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创新精神薄弱,是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应鼓励学生利用校园内外的创新基地平台,自己寻找课题,自主成立不同专业学生组成的研发团队,主动寻求老师和社会帮助,形成创新成果。蓬勃兴起的大学科技园区,全国各地建立的社会实践基地等,都应为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形成大学与社会无阻隔、无间断的沟通机制,让学生体验和适应社会需求。
     跨国交流拓展国际视野。创新的灵魂在于不同思想和文化的撞击,激烈的科学争论与兼容并蓄的科学宽容往往能够引发重大的创新突破。大学高等教育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接受多元文化的熏陶,把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作为开放环境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与世界著名大学广泛开展科研合作、学生交换,让教师、学生获得国际学习的经历;同时学校不断吸引世界各地学生来校学习生活,让不同文化背景和专业基础的学生在校园内自由的交流。
     教学管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严格的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大学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要以学生为本,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为核心,以制度、体制和机制的建设为保障,形成一个具有质量指标、师资建设、资源配置和过程管理等环节,面向社会的、全方位的、稳固的教学创新体系,及时发现、反馈和解决问题,成为一个闭环控制系统。
     总之,大学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人才培养要始终坚持质量是生命,创新是灵魂,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加速国家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担负起重要使命。 (作者为同济大学党委书记)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07-09-21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