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海外瞭望
  

海外名校眺望:剑桥波光艳影中的绝世风华(图)


 
来源:长沙晚报
 
 


剑河泛舟,带给人无限遐思。

 

  在柔波荡漾间撑篙,在河畔杨柳下憩息,我想如诗人一样轻声放歌

  剑桥(University of Cambridge),以其卓越的自然科学成就闻名于世,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大学之一。中国人对剑桥最深、最早的印象,大都来自于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因为一个机缘,去年我在英国呆了近两个月,在清透明朗的日子里,我叩访了这个世界级的教育中心和学术研究中心。在学术殿堂里膜拜,在古旧木桥上沉思,在柔波荡漾间撑篙,在河畔杨柳下憩息,我用镜头记录下一座座古意盎然的学府、庄严肃穆的教堂和爬满青藤的红砖校舍,还有在光影中摇曳的蔷薇、如茵的绿草地、似缎的康河……

  博大精深的大学城

  剑桥的名称取自当地的一条环城河流——剑河(River Cam,音译作“康河”),剑河上架设着许多设计精巧、造型美观的桥梁,“剑桥”之名便由此而来。

  剑桥历史上的第一所学院——彼得屋学院(Peterhouse)建于公元1284年。之后在近800年的漫长历史中,剑桥繁衍生息了30多个学院。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剑桥一点也不为过。这座科学的圣殿曾哺育出牛顿、达尔文等一批引领时代的科学巨匠,哲学家培根、经济学家凯恩斯等贡献突出的文史学者,弥尔顿、拜伦等开创纪元的艺术大师,还有7位英国首相以及7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剑桥的毕业生遍布政界、商界和学术界,真可谓群英荟萃,星光灿烂。

 
 


非寻常的牛顿“苹果树”。

 

 

  国王学院:诗人徐志摩的“最爱”

  剑桥大学号称拥有“百幢尖塔、千米剑河、万顷绿坪”,临康河而建的国王学院(King’sCollege)堪称剑桥最美丽和经典的建筑。当年徐志摩就是在国王学院当了一年的旁听生之后,写下了隽永的诗篇《再别康桥》。

  国王学院由当时的英王亨利六世于1411年建立,庞大的建筑群鳞次栉比,前呼后应,而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国王学院的教堂(Chapel),其古朴的白色石墙、直指云霄的尖塔和恢宏的哥特式建筑风格早已成为整个剑桥镇的标志和荣耀。值得一提的是,教堂拥有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扇拱形穹隆和最大的管风琴,而且英国每年的圣诞弥撒唱诗都会安排在此举行,并通过BBC广播向全世界发送——国王学院的卓然风范由此可见一斑。

  皇后学院:牛顿与“数学桥”

  如果说国王学院以大气庄严见长,那么与之毗邻的皇后学院(Queen’s College)则更显诗情温婉。建于1448年的皇后学院内大多为红砖古典建筑,最值得一览的景点当属著名的“数学桥”(Mathematical Bridge)。相传牛顿采用数学和力学的方法设计并建造了这座桥,没有用一枚铁钉。后来牛顿的学生把这座桥拆了,可是怎么也不能把这座桥不用钉子恢复成原样,最后不得不用铆钉重新将木桥架好。这其实是个有趣的传说,因为该桥是牛顿去世22年以后才建成的。这个故事的真假其实无需去考证,就像很多传说一样,人们宁愿津津乐道,体味其中蕴含的真义。

  三一学院:31位诺贝尔奖得主的母校

  三一学院(TrinityCollege),由英王亨利八世创立于1546年,是剑桥大学中规模最大、财力最雄厚、名声最响亮的学院之一,也是目前剑桥本科生最多的学院。此院是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著名哲学家培根,还有拜伦、乔治六世以及包括查尔斯王子在内的多位王室贵族及6位英国首相、31位诺贝尔奖得主的母校,其声名之显赫让人油然而生“高山仰止”之情。

  三一学院有着牛津、剑桥诸学院里最大的图书馆(WrenLibrary),于1554年修建的教堂内供奉有六尊玉石雕像,纪念“三一之子”牛顿、培根、丁尼生等人。另外还有一座雕像也让三一学院名声鹊起,那就是位于学院大门入口处的亨利八世雕像,令人发笑的是:威严的国王左手托着一个象征王位的金色十字架圆球,右手却举着一根破旧的椅子腿。据说那是剑桥学生搞的恶作剧,奇怪的是,几百年来,竟然没有任何人去管这件事。幽默的剑桥人不仅听其自然,而且还兴趣盎然地不断向新生和游人介绍这个“精彩”的故事。

  与之同样精彩的还有牛顿“苹果树”的故事。这棵并不高大的苹果树位于学院大门外的右侧草坪上,据说这是从牛顿家乡精心移植而来的,被英国人进行过无数的考证,认为它是使牛顿领悟了万有引力定律的那棵苹果树的“正宗”后代,因此引来了无数游客前来膜拜。

 
 

 

 

  圣约翰学院:“叹息桥”上的叹息

  圣约翰学院(St.John’sCollege)建于1511年,为剑桥第二大学院。有人评价说,剑桥到处都蕴含着文化、历史和典故,圣约翰学院的“叹息桥”(BridgeofSighs)就是这样一个值得咀嚼和回味的地方。

  桥的名字是取自意大利威尼斯一座同名的桥。据说剑桥学生常常因为考试成绩不佳或者失恋,在此桥上发出叹息,甚至有些学生在桥上想不通时便一头栽进河里(这其中也包括我们可爱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后来圣约翰学院专门将这座桥四周封起,便成了如今的廊桥样式。不过,在剑桥大学的画册里,叹息桥的图片下方专门有一段文字强调:圣约翰学院并没有使用叹息桥给她的学生带来任何折磨或处罚——这样较真的文字着实让人们忍俊不禁。

  撑篙:剑河寻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徐志摩的浪漫诗篇引燃了无数游人尤其是中国人在剑河“撑篙”(Punting)热望。

  “泛舟剑河”的游人可以在各学院的码头登上由剑桥学子亲自制造Punting的小船,剑桥的帅哥靓女既可凭此赚一些生活费。这些兼职“船夫”个个把“撑篙”练得弓马娴熟,长篙一点,小船就在剑河上翩翩如飞,他们还会向船上的客人介绍途经景点的历史由来,尽心又尽责。而我一心想握一握诗人笔下的长篙,于是在Mill码头租赁了一条小船,开始了“剑河寻梦”之旅。

  但见剑河两岸杨柳婆娑,鲜花曼妙,三五成群的牛犊在岸边悠闲地吃草,野鸭快活地在河水中嬉戏。其时正当夕阳渐落,绿阴清潭映射着粼粼波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中舒展着纤细的身姿,此情此景,虽然没有星辉的斑斓,但我还是想如诗人一样轻声放歌: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带走剑桥所有的绝世风华……(王朝红)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08-01-21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