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海外瞭望
  

19世纪德国高等教育改革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现代商贸工业》 2007年第7期

 

■ 赵 琼
 

--------------------------------------------------------------------------
 
 


  
  19世纪,德国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德国成为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世界的科学中心。1840年以后,德国重大科学发现超过了世界同期重大科学发现总数的25%;1850开始进行了产业革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电气化,发明并开始应用内燃机等大量的新技术;1895年各种工业在产品上、产量上均压倒了英国,工业跃居欧洲第一位。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德国的科学技术在19世纪发展得如此飞速呢?关键,在于德国高等教育的改革。
  德国政府、社会各界人士都非常重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他们把发展高等教育作为振兴国家的主要手段。在复兴时期, 德国的社会名流和有识之士纷纷呼吁:要振兴德意志民族就要振兴高等教育。当拿破仑占领德国大片领土,德国人在法国的凌辱下痛苦挣扎时,德国知识界首先燃起复兴之火,并且把希望寄托于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上。同样,普鲁士的国王威廉三世也在诏书中写道:“联谨誓以最大热诚,特别注意我国公共教育。国家所有从物质力量失去的,我们必须从精神力量补回来。”1808年德国设立公共教育部开始创立具有集权性质的国家教育领导体制,把高等教育改革作为复兴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新型大学的创建
  
  德国的大学从经院型到现代型的变革,经过了数百年的时间,到了1810年,时任德国教育厅厅长的威廉o冯o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创建了柏林大学,柏林大学可以说是第一所现代的新型大学。
  新型大学的第一个“新”就表现在:洪堡提出的必须遵循“教学与科研统一”(Unity of Teacher and Research)的重要原则,使教学与科研双轨并重。19世纪以前,大学的主要职责是传授知识,不被认为是一种科学研究机构,大学内部组织基本上没有明显分裂为教学和研究这两大系统,因此,19世纪以前的大学也被人称之为“教学型大学”(teaching university)。而洪堡指出“大学的任务仅仅是教学和传播科学,科学院则是发展科学,这对大学显然是不公平的。”于是明确提出大学应当肩负两种职责,即传播科学(教学)和发展科学(科研)。通过师生共同研究来培养具有研究能力的人,他指出,“大学教授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教',大学学生的任务也不是'学';大学学生必须要独立地自己去从事'研究',至于大学教授的工作,则在于诱导学生'研究'的兴趣,再进一步去指导并帮助学生去作'研究'工作”。在柏林大学,教师不仅是传递知识者,更是带领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学者,学生不是为了接受知识,而是为了学习如何自由地、创造性地探索知识前沿。
  新型大学的第二个“新”则表现在建立了大学实验室,它是科学与科研相统一的主要形式。德国是世界第一个创立“导师制”的国家,由大学根据不同的情况,设立为数不多的正教授席位,开设数理化等大学科的科学教育。在实验室里,教授经常同讲师和学生在一起,进行科学交流和研讨活动,探讨全新的科学问题。实际上,这就是专业研究所的雏形。在吉森大学的德国第一个最好的化学实验室——李比希化学实验室,实行的就是新的科研教育体制。李比希精心开设化学课和实验,使学生受到系统、正规的科学训练和良好教育,从而达到进行独立研究的水平。李比希的学生后来都成为著名的化学家,形成了科学史上的李比希学派。从1824年到1851年,李比希培养的学生遍及整个德国,他们又以李比希为榜样在德国各个大学建立了新型的实验室,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
  
  2 工科大学的出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的进步,传统的大学已经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培训各种专门人才的学校开始发展起来。德国大多数的工科大学都是在19世纪建立起来的,如当今世界排名43位的柏林工业大学建立于1799年,卡尔斯鲁尼大学建立于1825年。卡尔斯鲁尼大学是一所工科大学,创办人特弗里德o土拉曾在被称为“欧洲工业大学最早的模范”的巴黎多科工艺学院深造过, 回国后利用他所学的科学技术知识,成功地控制了上莱茵河的流量,成为著名的工程师。卡尔斯鲁尼大学就是他仿照巴黎多科工艺学院创办的。他主张工科大学要和传统大学分别设立,他认为这样才能办得更有特色,使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分别符合各自的需要。他主张把工科教育建立在自然学科,特别是数学和物理的基础上。这类学校在工业迅速发展的19世纪后期建立得特别多,其中有1831年建立的汉诺威工科大学、1868年建立的慕尼黑工科大学、1870年建立的亚琛高等工业学校、1895年建立的达姆斯塔特高等工业学校等。
  
  3 高等教育的三大自由的形成
  
  受洪堡思想的影响,德国的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它特有的风格。这种风格表现在大学有较大的自治权,也就是高等教育三大自由:学习自由、教学自由和研究自由。就是既保证教师在科学研究与探索真理上的自由,又保证学生学习的自由。洪堡认为,科学研究“不能由政府下令规定,只能任其自由发展。科学研究的目标和对象以及方法和途径,必须留给科研工作者去自主地解决。”
  19世纪的德国大学,没有教学大纲,也没有必修和选修之分,学生在学习上有很大的自由,没有固定的学习年限,没有严格的考试制度,他们选学课程也不受限制,实行了一种“自由选修”的原则,即只规定最低限度的必修科目,学生可以自由选学其他各种课程,学生可以选择教师,也可以随意转到别的大学去学习。马克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一年级在波恩大学,二年级在柏林大学,三年级在耶拿大学,最后在耶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高等教育三大自由使德国的大学成为科学的摇篮。这种模式不仅通过大学把各地的学术机构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庞大的统一体,而且把科学研究成果更广泛地传授给社会中受教育的阶层,使科学形成一股强大的冲击波,在整个19世纪,乃至今后都回荡在社会生产各个领域。
  19世纪以前的德国与英国、法国等国家相比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科学技术总体上比较落后,但在 19世纪初经过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改革运动,到19世纪中期,德国高等院校的发展已领先于其他国家,拥有多所世界第一流的大学,柏林大学更是独领风骚近百年,几乎无校可与之匹敌。1851年至1855年,德国境内在校大学生为12400人,1913年增加到77484人,平均每万居民的在校大学生11.6人。德国大学的发达,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1801年到1900年的100年间,英国和法国取得的重要科学成果分别为198项和219项,而德国却有356项。在19世纪末一位法国学者谈到:“在科学的各个领域,德国毫不例外居领先地位。德国一国所取得的科学成就已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各国的总和。这是不争的事实。德国在科学上的优势可以和英国在贸易和海上的优势相媲美。”一位德国教授在1900年说到:“在宗教或是艺术等其他领域,其他民族或许胜过我们,但德国精神在本世纪的科学领域凯歌高奏,胜过其他国家。科学是我们的荣耀。”
  
  参考文献
  [1]潘迎华.论19世纪德国的教育改革[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9.
  [2]林进成.德国工业化道路的一些特点[J].世界历史,1982.
  [3]曾宁波.试论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J].比较教育研究,1993.
  [4]丁亚金.洪堡高教思想对我国创建一流大学的启示[J].北京教育,2003.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08-12-04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