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海外瞭望
  

三种力量推动中华文化在海外快速传播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雅加达五月二十四日电 (记者 郭军)“目前,全世界学习汉语的总人数已达五千万人。一百多个国家的近三千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中小学开设汉语课更是不计其数。”正于雅加达召开的第五届世界广东同乡联谊大会上,广东省海外交流协会副会长林琳表示,近三十年来,中华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在海外传播。
 

  他表示,进入新世纪后,新一轮“汉语热”正在全球兴起。截至今年四月,已有八十一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三百二十六所孔子学院(课堂)。由华人、华人社团开办的周末中文学校及补习班越来越多,仅美国全美中文学校协会所属三百余所中文学校就有在校生六万以上。

  与此同时,春节、中国文化节等中华文化活动在海外风生水起。春节在一些国家被定为公众假日。中医药在一些国家合法化,日益受到当地百姓的重视和欢迎。中餐馆遍地开花,中国功夫声播五洲。

  林琳分析指出,三种力量共同推动了近三十年来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

  一是华侨华人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传播弘扬中华文化,首先是海外华社的一种文化自觉,是他们融入主流社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具体表现。

  二是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参与。冷战结束后,许多国家施行多元文化政策,调整了对华侨华人的政策。印尼、泰国、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华文教育的恢复发展,无不得到了政府的许可或支持。

  三是中国政府和民间的推动和支持。为支持海外华文教育,中国成立了半官方性质的“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并加大了对华文教育的投入。在海外合作兴办孔子学院,中国政府总计投资超过五亿元人民币。各级侨务部门积极支持海外华社开展的华文教育和中华文化活动,不仅编印提供教材,帮助培训华文教师,外派教师或志愿者,提供文化活动器材,邀请华裔学生来华参加夏令营,还在海外组织举办了各类文化活动。

  文化的传播是双向、共赢的,不是冲突的,而是融合的。林琳指出,把中华文化的传播看成对别国的威胁,既违背事实,也不合时宜。(完)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09-05-25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