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苑肖像
  

江西一教师坚守孤岛33年 每天划船往返


 

    熊贻华划着小船在湖面上往来     


熊贻华正在上课

    熊贻华正在上课

    33年了,在这个孤岛上,熊贻华一待就是33年。

    这些年里,来岛上教书的老师换了一茬又一茬,留得最久的,也没超过两年,熊贻华是个例外。

    面对岛外的诱惑,熊贻华从来没有动摇过,他每天默默地划着那叶孤舟,穿行于学校与家之间。为了孩子们的求学梦,他在那孤岛上坚守着一份责任。

    他说,只要岛上有孩子读书,他就不会离开,他要让国歌在岛上每天都唱响。

    一叶孤舟 连接3村儿童求学梦

    武宁县横路乡港北村,有丰良、刘埚、蛇坑三个自然村位于湖汊库湾中。在这三个自然村中,又以蛇坑最为偏僻,它坐落在山脚,三面环水,一面环山。山上没有路,村民要出门,必须走水路。

    9月4日,开学第二天。早上7时30分,蛇坑村早起的村民已经在菜园里忙碌。熊贻华和往常一样,吃罢早饭,走出家门。“熊老师,去上课啊?”邻居和熊贻华打着招呼,“嗯!”熊贻华还是和往常一样,应了一声,沿着一条不宽的路,走到湖岸自己的船边。

    船,很小,那只是一叶双桨小舟,长不过4米,宽不足1米。熊贻华熟练地从地上拔起铁钉,收了绳子,跳上小舟。

    起航了,小舟摇摆,湖面荡起微微清波。

    从1981年开始,每天往返两趟,熊贻华已经划破了3条小舟,现在用的,是他上个学期花了1000多元新打的。他已被公认为村里最出色的驾舟师傅。20分钟后,小舟在1000多米的湖面上留下一道笔直的分水线,熊贻华顺利到达湖对岸。

    一所小学田间地头的梦的起点

    刚下了场雨,路有点泥泞。5分钟后,熊贻华带着两

    脚的泥巴,到达了目的地——坐落在田间地头的丰良小学。掏出钥匙,打开教室门,熊贻华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一栋白色砖瓦房,坐北朝南,前边是水田,左边是红薯地,后面和右边是山。两个房间,加起来不超过30平方米。外墙白色粉刷上写着4个红字:丰良小学,提醒着陌生人,这里是学校。走进一个大房间,里面有课桌椅、黑板,让陌生人明白,这里,真的是学校。

    学校总面积在60平方米左右,包括一间教室,一间办公室,一个操场,一个用木头支起来的厕所。

    教室里,整齐地摆放着10来张课桌椅,全是别的学校淘汰下来的,都已破旧不堪。墙角放着一面红旗,每天上午课间,熊贻华会举着它,领着孩子们高唱国歌。

    办公室里,有一张长桌,一把椅子。一块木板靠在墙上,平放下来就是熊贻华的床。夏天太热,熊贻华中午不回家,就在学校午休。一个墙角,堆放着一个炉子和一些干柴,有时,熊贻华中午便在这里生火做饭。

    一位老师 坚守孤岛学校33年

    熊贻华今年53岁,丰良小学惟一一位老师。

    1973年,熊贻华高中毕业回到老家蛇坑村。那时,蛇坑村没有学校,村里的适龄儿童要上学,必须到株林小学。而两地之间相距十几里,且只能走水路,去一趟,得花上一个多小时。因此,很多家长让孩子们放弃读书去务农。

    1974年,有村民提出,孩子不读书是没有出路的,并建议在村里办所小学。经过讨论,建议通过了,村民们一致推举高中毕业的熊贻华担任教师。

    学校,设在熊贻华家里;课桌椅,是学生自带的;黑板,是用木头支起来的。就这样,20岁的熊贻华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学生,总共15人,有些是家长主动送来的,另外一些家长经熊贻华上门做工作后,才勉强让孩子读书。然而,开课后,这些家长经过学校门口时,他们会忍不住放慢脚步,听听熊老师正在讲什么。

    后来,由于附近更大的刘埚村、丰良村的代课老师由于各种原因,纷纷离开孤岛。熊贻华也从蛇坑转战刘埚,继而在丰良扎根。

    2004年,他被聘为了高级教师。今年上半年,他更是被当地教育部门推荐,参评全国优秀人民教师。到现在,33年过去了,熊贻华依然在坚守。他没有离开,甚至从来没想到过离开。

    一群孩子 在老师教育下茁壮成长

    “同学们,这个问题谁来回答?”

    “我!”“我!”“我!”……

    9月4日上午10时,熊贻华正在上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丰良小学,招收丰良、刘埚、蛇坑三个村的适龄儿童。分学前班、一、二年级教学。这个学年,丰良小学共有学生14人,其中学前班6人、一年级6人、二年级2人。

    熊贻华说,他教的学生,最多时一年达到了30多人,今年是最少的,才14人。但不管人多人少,看着自己的学生逐渐成长,是熊贻华最大的欣慰。

    2005年之前,这三个村的村民要出门,要么走水路,自己划船过去,要么走山路,得绕上十几里山间小路。2005年,一条黄泥路将大路和丰良村连接了起来。今年暑假,这条路还铺上了水泥。但即便如此,从丰良到最近的小学,还得走上8里路。

    横路乡很贫困,很多村民都出去打工了。丰良、刘埚、蛇坑也不例外。青壮年都出去了,只留下了老人和孩子,每天走上8里路送小孩上学,很多老人无法做到。虽然只有14人,三个年级,但丰良教学点,依然得办下去。到了三年级,孩子们能结伴同行,能让大人们放心了,才让他们去株林完小读书。

    今年,丰良小学没有蛇坑村的学生。往年,有同村学生时,熊贻华不仅要教小孩看书识字,还要带他们上学放学,是名副其实的“孩子王”。

    一份责任 让国歌在孤岛唱响

    熊贻华说,最多的时候,他要带6个小孩过湖。一个人还好,但带上6个小孩,一旦发生意外,必将产生严重后果。

    熊贻华清楚地记得,1996年夏天,他带着几个孩子去上学,刚出家门时,太阳还冲他们露着笑脸。但小舟一划到湖中央,却突然狂风大作,小舟在浪尖上漂浮,孩子们都吓得大哭起来。熊贻华一面告诉孩子们不要慌乱,坐着别动,一面拼命划桨……

    20多分钟过后,熊贻华的小舟终于靠了岸,他一下躺倒在地上,摸着自己的胸口,想让急剧加速的心跳快点平稳。

    到现在,33年过去了,先后有不下10名教师来过这里教书,但坚持时间最长的也没超过2年,只有熊贻华,毅然坚守在这座孤岛上,而且一守就是33年。

    熊贻华说,只要学校还在,他就一直会坚守在这里,尽他的力量,教育一群孩子,肩负一份责任,让国歌每天在孤岛响起。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07-09-30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