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史海钩沉
  

乡村代课老师的历史背影


  近日教育部辟谣,称“并未听说”2010年会清退所有乡村代课老师。尽管如此,代课教师群体再次以惨淡的面容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

  乡村代课教师是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历史产物。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缺乏公办教师,为了孩子读书,一些没有取得教师资格的公民,只好走上讲台,开始他们尴尬的教师生涯。

  从身份上来看,他们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成员,但是他们不从事农业劳动,因而很难参与村民委员会公共事务的决策;他们是教育工作者,但没有正式的教师资格,因而也无法享受教师基本的福利待遇。他们既要站在三尺讲台上,又要在田间插秧维持全家人的生活。他们的处境是中国教育的缩影;他们所面临的困难,也就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教育所面临的困难。

  中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现象早已有之。改革开放之后,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现象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可以设想,如果政府能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状况;如果能采取轮岗的方式,让公办教师到农村实施教育扶贫,那么,就不会出现如此多的乡村代课老师。如今,交通便利了,城里的教育资源过剩了,政府终于可以腾出手来,解决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于是,那些辛辛苦苦耕耘的乡村代课老师们,不得不打叠起自己的行装,挥手告别朝夕相处的学生。

  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我们是否该有一丝愧疚?看着他们落魄的样子,社会各界难道真的无动于衷?他们被时代所抛弃,可是没有他们的努力,将会有多少孩子被现代文明所遗弃?他们难以跟上现代文明步伐,却仍是伟大的播种者。

  乡村代课教师的问题,不会因“没有听说”而自行消解。政府有义务给他们以足够的补偿,有责任让他们过上体面的生活。他们应该得到的不仅仅是和公办教师相比的工资差额,还有社会的理解和尊重。政府应该以特别奖励的方式,为他们失去的青春举行隆重的祭奠;政府应该以更加人性化的操作模式,让他们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善待他们,实际上就是善待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关心他们,其实就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不要以契约作为借口,斤斤计较;也不要以财政拮据为理由,拒绝他们的正当要求。是否可以在现有城镇社会保险和农村社会保险体系基础之上,为被清退的乡村代课老师提供特别养老保险,至少让他们不为一日三餐发愁。这既是一份历史的报答,也是一种亲情的回馈。

  (作者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来源:汉网-武汉晚报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0-01-11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