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北京多次,也游过许多景点,但未曾游过国子监。最近,利用进京看儿子的机会,专门游览了此地。为加深印象,行前查阅了有关资料,得知:“国子”,意指,“贵族子弟”,引申为有地位、有文化的子弟,可谓“国之骄子”。“监”(读音为“荐”),是一种官署的称谓。“国子监”,从元朝至清朝,一直是我国的最高的学府和最高的教育机构。
这天,正是全国高考的第一天。为避免堵车,我和老伴一大早打的直奔目的地。据司机介绍:高考前几天,很多家长和学生到国子监进香,祈求神圣(孔子)保佑,考出好成绩。正和司机聊着,车很快到达国子监所在地——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成贤街。一下车,一片宏伟富丽的古建筑便呈现在眼前:这片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依序为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三门)、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主体建筑两侧有“二厅六堂”、御碑亭、钟鼓楼等,形成传统的对称格局。前院东侧与孔庙相通,构成“左庙右学”。看过《简介》得知,国子监始建于元成宗大德10年(公元1306年),占地面积约28000平方米。
国子监最引人注目的建筑当数皇帝讲学的地方——辟雍殿。这是一座鎏金宝顶式方型殿宇,是专为皇帝讲学而建的,始建于乾隆49年(1784年),由刘墉、和珅等负责设计建造。殿内穹隆彩绘天花顶。北南东三面分别悬挂乾隆、道光、咸丰三帝御书书匾。殿中设置的宝座、御椅、御案、龙屏等皇家器具,皆为当年乾隆“临雍讲学”时的原物。殿四周环水,以汉白玉石为栏,环绕成圆,形成外圆内方格局。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国子监的在校生有1万余人,除本国学生外,还有高丽(今朝鲜)、硫球(今日本)、交趾(今越南)等邻国留学生。每逢皇帝讲学,殿内挤满了文武官员,殿外围满了学生,场面十分壮观。
国子监最有寻根问祖和史料价值的应数“进士题名碑”。这里竖立着198方从元至清的石碑,有5万余名进士在上题名,并注明籍贯。笔者在一方石碑的《简介》上,看到一条趣闻:国子监有一耄耄老者(忘记了名字)屡次殿试(考举人)不中,但矢志不渝,终于在100余岁时金榜题名,考中举人。皇宫为殿试中举的考生设宴庆贺时,恰有一位10余岁的中举神童与老者同席,此时敬酒的一位大臣诗兴大发,挥笔写下风趣幽默的两句诗:“老者南极天边见,童子春风座上来”。
国子监保存的珍品中,最令世人惊叹的是《十三经石刻》。190 方石碑上工工整整地刻写着儒家《周易》、《周礼》、《论语》、《孝经》等13部经典著作,达63万余字。经书由蒋衡花费12年的时间写成。乾隆皇帝命和珅、刘墉考订所写经书并动工刻石。这部十三经刻石成于乾隆年间,故又称为“乾隆石经”。
纵观国子监的教育体系,尽管从教育方针、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许多弊端,但当代教育是从古代教育发展而来的,古代教育的许多宝贵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比如,莫大的国子监管理和教学人员不足百人,是名符其实的“精兵简政”。又如,国子监严格的管理制度,令学生不敢投机取巧,非下真功夫不可。再如,全社会形成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进士题名碑》就是佐证,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在成贤街两端竖立的两方醒目的“下马碑”,赫然写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八个大字!
呜呼!优良的教育传统回来兮!(文章来源:石新言的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