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教育在“新民”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
赵驹
80多年前,我国一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中国的落后是因为教育造成的,要拯救中国必先革新教育,尤其要从社会底层做起,于是提出平民教育理念、开展平民教育实践,史称“平民教育运动”。这其中,晏阳初和陶行知是最为知名的倡导者和力行者,以致有“南陶北晏”之称。今年是晏阳初先生诞辰120周年,再析他“除天下文盲,做世界新民”的宏愿和70余年的践行,仍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世界平民教育之父”
晏阳初1890年10月生于四川省巴中县,1916年入美国耶鲁大学,攻读政治学与经济学。1918年获学士学位后即赴法国,任北美基督教青年会战地服务干事。1920年在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后回国,在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智育部主持平民教育工作。1923年组织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任总干事。1926年至1937年,由他倡导在河北定县进行了史称“定县实验”的社会改造综合实验。抗战爆发后,他辗转湖南、四川,后在重庆歇马场创建了中国乡村建设学院。1950年以后,他协助菲律宾、泰国等进行乡村建设工作。1990年1月,晏阳初先生在纽约去世,享年100岁。他的主要论著有《平民教育概论》(1928年)、《农村运动的使命》(1935年)、《十年来的中国》(1937年)等。
从在法国教华工识字写信,到回国后竭力推进平民教育,再到著名的“定县实验”,重庆的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及至惠泽海外多国的乡村建设工作,晏阳初先生70余年的社会和教育工作中,可以说“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矢志不渝地履行着“除天下文盲,做世界新民”。为此,他受到各界的广泛赞誉:1938年,毛泽东说他对晏阳初“以宗教家的精神努力平教运动,深致敬佩”;国际社会尊称他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乡村改造的实践者”。
平民教育的核心理念——“新民”
晏阳初先生提出,人人均有“免于愚昧和无知的自由”,要以“爱人、爱民、爱穷苦大众”的行动,达到“除文盲,做新民”(20世纪50年代后扩为“除天下文盲,做世界新民”)的教育目的。他认为,“有新心而后有新人,有新人而后有新社会,有新社会而后有新国家”,而“有知识力、有生产力、有健康力、有团结力,综合四力兼备的才是新民”。
晏阳初先生立志奉献于平民教育事业,发端于他在法国的战地服务期间。1918年6月,刚从耶鲁大学毕业的晏阳初来到法国北部的布朗,参加了以翻译工作为主的华工服务队,为5000多名苦力华工服务——他们最需要的服务之一,就是请人帮忙写信和寄钱回家。晏阳初决定免费教他们识字写字,还为他们办了《华工周报》。晏阳初发现,这些“苦力”的身上蕴藏着无与伦比的“力”,只因教育的缺失,这种力量得不到发挥。平民一旦受教育,以其文化的增长和心智的开化,是完全可以成为“新民”的。自此,他便立志将来一不做官、二不发财,而要把终身献给劳苦大众,从事平民教育工作。
“新民”理念的全方位系统实践——“定县实验”
1926年到1937年,晏阳初在河北定县进行了综合社会改造试验,这是他“新民”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成就了教育史上知名的“定县实验”的佳话。他指出,“要创办一种人民的教育,非要先了解人民生活的实况不可”,“在定县,我们研究的结果,认为农村问题是千头万绪。从这些问题中,我们又认定了四种问题是比较基本的。这四大基本问题,可以用四个字来代表它,所谓愚、穷、弱、私”。
要把这样的“平民”培养成“新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晏阳初认为只有教育才是解决这四大问题的根本之道,因此定县实验的核心也就是两个字:“教育”。他提出了各有所针对的“四大教育”: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农民的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农民的生产力;用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农民的强健力;用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农民的团结力。他认为“这四种力,是今日国民最不可少的”。
晏阳初还提出了实施这“四大教育”的三种方式,即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学校式的实施以文字教育为主,以青少年为主要教育对象,侧重于知识之传授与基本的训练,注重于个人的教学;社会式的实施以讲解表演及其他直观与直感教育的方法为主,以成年人为主要教育对象;家庭教育是将家庭成员组织起来,进行公民道德训练、家庭预算、妇女保健等方面的教育。
“定县实验”的平民教育,其“新民”之手段,已经大大超出了学校和课堂的范围,已经不是孤立存在的教育了。平民教育为乡村建设服务,乡村建设反过来又促进平民教育,教育与乡村建设诸方面并进,是一种立体化的综合教育了。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启示
晏阳初先生倡导并实践的平民教育工作,虽囿于中国当时的各种条件和他单纯的通过教育革新社会的想法,最终效果与他的理想差距甚远,但他提倡教育机会的平等,从教育入手对农村生活各方面进行了一揽子实验,总结出教育与科技、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互补,以及农村教育基础化、经济化、普遍化等一系列经验,促进了当时全国的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回顾晏阳初先生的平民教育工作,他留给我们的,既有毕生所积累的具体实践经验,更可宝贵的,是他践行“除天下文盲、做世界新民”的执著精神。(文章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