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史海钩沉
  

中国文化的趣味问题


“丫头”称呼的由来

“丫头”一词,一般来说是长辈对小女孩的称呼,可是你知道古代这个词的意思吗?它是怎么来的呢?

古时候,女孩子到了15岁便是及笄之年。她们到了这个年龄就要在头上梳两个“髻”。这两个“髻”是对称而立的,形状如同一个“丫”字。所以小女孩被称为“丫头”。这一点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有相关的记载,唐代刘禹锡曾写诗《寄赠小樊》:“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时”。

其实,“丫头”不但可以指小女孩,也可作为对小辈女子的亲热称呼。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中谢逊便称白眉鹰王的孙女为“丫头”。《红楼梦》三十五回,贾母也说过:“当日我像凤丫头这么大年纪,比她还来得呢。”在书中,凤姐并非小孩,而是贾母的孙媳。

另外,古代婢女经常梳丫髻,所以婢女也可以被称做“丫头”。宋代王洋在《戈阳道中题丫头岩》一诗中咏道:“不谓此州无美艳,只嫌名字太粗疏。”并自注说:“吴楚之人谓婢女为丫头。”

“敲门砖”的来历你知道吗?

“敲门砖”,顾名思义就是敲门的砖石,用来比喻借以谋取名利的工具,目的一旦达到就被抛弃。其典出《留青日札摘抄?卷四》。

“敲门砖”一词的出现和古代科举考试有着紧密的联系。古代科举考试是人们走向仕途的必经之路。明代的科举开始变得僵化起来,考试内容就是四书五经,考生回答问题必须按照一定的格式来写(后人称为八股文),否则就是违例。

八股文就成为国家选举的必备文体。应考的人对八股文的套路必须十分熟练,否则想考上进士是很难的。当时考试的举子如果没有考中,就说“撞太岁”,意思就是仅是冒险撞撞运气;如果考中了,就把作八股文的那一套程式称之为“敲门砖”,意思就是用来敲门的砖。后人便用“敲门砖”比喻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而目的达到后,就抛弃不用了。

“压轴戏”的说法是怎么回事?

人们在看戏的时候,总是常听人说压轴戏,为何这么说呢?

据说过去的剧本经常被人们写在一个长卷中。长卷的底部有一卷轴,就像装裱国画的画轴。因为长卷的最后一戏靠近木轴,所以称为大轴,大轴前面的戏,也就是倒数第一的称为压轴,中间的戏称为中轴,前面的戏称为早轴。实际上就是以画轴的每一位置的名称来代替演出戏码的排列次序。一场戏的演出其实就像为台下的观众展示一幅多彩的画卷。

“压轴戏”在开始的时候并不是现在的意思。现代人所用的“压轴戏”其实就是指最值得人看的那一场戏,也可以用来比喻那些有重大意义的事情或者物件。

“楚河”、“汉界”的由来

中国象棋图中的中央是“楚河”、“汉界”,你知道为什么有这两个词吗?

其实,了解历史的人即使不知道它的具体来历也能猜出它与秦末的楚汉之争有关系。

鸿门宴之后,刘邦与项羽签订了合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鸿沟,是战国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开凿的运河,它沟通了黄淮平原上的主要河道。作为楚汉河界的鸿沟在后来就有了比喻意义:十分明显的界线。成语“判若鸿沟”就是由此而来。

对弈的象棋,两方布局壁垒分明,酷似楚汉以鸿沟为界,加上刘、项之争很著名,所以,中国象棋的中界就被当做鸿沟。因此也就有了“楚河”、“汉界”。

“中国”一词是怎么来的?

“中国”称呼的出现,大约可以追溯到商朝,而见之于文献记载则在周代。

姚梦兰“中国”一词在古代与现代有着不同的含义。从它所包括的范围而言,历史上的“中国”不等于今天中国的范围;从词性来讲,古文献的“中国”是一个形容词而不是专有名词。古代没有任何一个王朝或政权以“中国”作为它的正式国名,但是“中国”一词在古代的含义却有很多:

一开始,“中国”只是指京师和天子直接统治区。凡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皆称之为“中国”。直到清代,随着清王朝的强盛,疆域不断扩大,这时的“中国”就成为其统辖下的全部领土的代名词了。

另外在夷夏相争非常激烈的时候,文献中总是把华夏族、汉族所处的区域称为中国。

由“中原即为中国”引申开来,我们可以得出中原的另一个层面的含义:汉族建立的国家亦被称之为“中国”。

总之,时间越靠后,中国所代指的范围就越广。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华夏族、汉族活动范围拓展到黄河中下游一带时,华夏汉族活动区亦被称之为“中国”。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其所包括的地域范围很广。

一些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为了争正统,也以“中国”自命,而汉族建立的王朝虽然迁离了中原地区,还仍以“中国”自居。如在南北朝以及宋、辽、金、元时期,“中国”一词在各国史籍中屡见不鲜。

到了清代,还有以内地作“中国”的。如清末人们常把内地十八省叫做“中国”,而与边陲相对称。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才开始作为我国全部领土的专有名词,而不指代具体的区域。中国作为国名的简称,则是辛亥革命后才有的。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一词便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了。

“巾帼”一词的来历

“巾帼英雄”往往指为国为民不畏艰险而英勇奋斗的女豪杰,表示对妇女的一种尊称。“巾帼”一词最早见于《晋书?宣帝纪》,其最初并不是指代女豪杰的意思,而仅仅指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

在我国古代,巾帼的种类非常多,颜色也不一而足。头巾一般选用高级的丝织品制成,发饰品上面缀有一些珍贵的翡翠和玛瑙。正因为巾帼用料讲究,做工精细、价格昂贵。所以,后人把妇女尊称为“巾帼”。

“足下”一词来源于何处?

“足下”一词是对朋友的一种赞称,可是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呢?这一雅号,最早源于晋文公对介之推的称呼。

春秋时期,晋献公昏庸无道,害得太子申生委屈自尽。小儿子重耳因不堪国内的混乱局势被迫流亡国外。重耳带着忠于他的介之推等几个臣子准备逃到卫国,但是到了卫国之后,人家根本不接待他们。他们只好再流亡齐国。但是卫国和齐国之间有着很远的距离要走。他们一行人一连好几天都找不到吃的和住处。为了保证重耳有力气走到齐国,介之推竟然忍痛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成汤给重耳吃。他们历尽艰辛,终于到了齐国,在齐桓公的支持下,重耳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

但是一切稳定下来之后,曾经有恩于重耳的介之推却躲进深山不出来,不愿接受封赏。重耳为逼他出山来受禄,于是便放了一把火把山烧了,当然,他给介之推留了条后山小道。但是事情并没有像重耳所设想的那样,介之推紧抱一棵大树活活被烧死了。介之推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自己的心志。

重耳流着眼泪埋葬了介之推,用介之推抱过的那颗大树做了一双木屐,怀念他的割股之功,常常俯看脚上木屐道:“悲乎足下!”

自此,人们开始称呼好友为“足下”,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七十岁为什么被称为“古稀”?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经在《曲江二首》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就是人生苦短,自古以来能活到七十岁十分稀少。“古稀”其实就是古来稀少、而今也不多的含义。杜甫的这首诗就是把古稀看做七十岁的最早记录。

后来到了明朝,著名书画家唐寅读了杜甫的这首诗后,感慨自己已活过了“古稀”,便填了一首《七十词》:“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唐伯虎自己虽然已经活了七十多岁,仍在感慨人生苦短。

现代社会中,活到七十岁早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但是这句话仍在流传,只是语境有所变化罢了。

“涂鸦”一词的由来

我们平时经常会在墙上看到“涂鸦”,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它的出现又有什么典故呢?

“涂鸦”一词本是用来比喻书法拙劣的。其词出于唐代诗人卢仝调侃其子的诗句中。《玉川子集?云添丁》中讲了一个故事:作者卢仝有一子名叫添丁,他在小时候很喜欢涂抹诗书,经常把卢仝的书弄得一团糟。为此卢仝赋诗曰:“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把其子顽皮、天真,随意抹画的神态描写得惟妙惟肖。

后来人们就用“涂鸦”一词称随意写作或绘画,也用来比喻书法幼稚,但多用于谦辞。清人李汝珍的《镜花缘》第二十二回中写道:“晚生倘稍通文墨,今得幸遇当代鸿儒;尚欲勉强涂鸦,以求指教,岂肯自暴自弃!”清人徐枋《与杨明远书》云:“外一扇乃幼儿涂鸦,亦以申敬。”

当代社会中的“涂鸦”又变成了另外一种含义,大街上随处可见的艺术画,其实就被称为涂鸦,但这个词并不是贬义。

“传奇”一词是如何演变的?

在中国小说史上,“传奇”这个名词是指那些在唐朝出现的,用文言文写作的短篇小说。那么,“传奇”这个词是怎样来的呢?

唐朝以前的小说创作内容多是以鬼怪故事为主,还处于萌芽状态。

唐朝中期,小说逐渐成型,并且具有了比较完备的艺术形式和比较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小说中的主角,也由神鬼变为现实生活中的人。小说着力描写人物和刻画个性,故事曲折动人,叙述婉转,文采华茂。它虽以现实人生为描写对象,但又富有浓厚的浪漫色彩。由于当时人们对小说还没有摆脱传统的偏见,一般都把它排斥在正统文学之外;又由于它的“作意好奇”,于是便被人们称之为“传奇”。

“小品”一词的来历

“小品”一词出自古老的佛教经典。佛经有全本和节本之分,全本称为“大品”,节本称为“小品”。文学中的“小品”便是由此引申而来,比如说南北朝的时候就有“六朝小品”等。

隽永而精辟就是小品的特点。其名称沿用至今,并有所发展。当代社会中的小品一般是指那些在电视上几个人一起通过行为艺术而表现某种生活状态的一种传媒形式,深受老百姓的喜欢。

“胡说”的由来

“胡说”的意思就是不着边际地乱说话。可是你知道吗?这个词在其产生的时候并不是这个意思。“胡说”一词最早见于东晋。历史上的这一时期发生了“五胡乱华”的历史事件。这个词与胡人(即我国边远地区少数民族)有着很大关系。西晋王朝后期发生

了“八王之乱”,国势便开始衰弱,北方的少数民族便趁机打到了中原,赶走西晋统治者。

于是北方开始被胡人所统治。但是武力征伐的成功并没有在心理上压倒汉族人。汉族封建统治者说话、办事完全以封建礼法为依据,而胡人因文化背景的不同,并不以汉人的礼法为说话、办事的依据。所以当时汉人把乱说话和没有根据的话语称为“胡说”,把越轨的行为称为“胡闹”。这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态度。

可以说,“胡说”这个词是夷夏交锋产生的结果。

来源:历史大学堂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5-05-20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