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史海钩沉
  

“不高兴”的叶圣陶


      还不到20岁的叶圣陶,在工作中一度很不高兴。

  在那时的日记里,他记下了这么几件事。

  某日,省视学来校视察,转了几分钟就走了,脚都没站稳,什么都不看。叶圣陶问:“这怎能算是视察?”

  又一日,县教育会要开办小学成绩展览会,各学校临时拼凑,纷纷作假。学校为了保护花草,禁止学生入园。叶圣陶又问:“学生不能亲近自然,即使没有一花一叶损坏,又有何用?”

  此时的叶圣陶,正在苏州言子庙小学做教师。他于1912年来到这所学校。出生于1894年的叶圣陶,成长过程中一路见证着清廷的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从新式学堂毕业的他,怀抱一颗“从事教育以改革我同胞之心”,投入到教育工作之中。

  对富有理想情怀的叶圣陶来说,言子庙小学的经历并不美好。这个不喜欢拿教科书照本宣科的年轻人,很快成为旧教员眼中的另类,他关于教育改革的观点,也为校长和同事不容。撑到1914年,彼此看不顺眼的双方终于解脱,学校以缩减班次为由将叶圣陶送出校门,此后3年,叶圣陶只能卖文为生,生活困顿。

  1923年,叶圣陶来到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成为茅盾、巴金、丁玲等著名作家处女作的“助产婆”。1931年,他主持开明出版社,编辑出版《中学生》等一批影响深远的杂志。

  此间,看到儿童读物的种种弊端,他再次不高兴。

  “儿童的世界里,除了劝善教孝赏善罚恶的说教外,从没有适合儿童特点之读物。”“教育改革的意识不能不从早唤起,改革的工具不能不从早预备。”

  他开始致力于教材编写,希望把教材作为教育改革的工具与武器。

  1932年,叶圣陶开始集中创作《开明国语课本》。那一年,他创作了400余篇课文,由丰子恺配画。这些课文中,约有一半为原创,另一半则为再创作,“没有一篇是现成的,抄来的”。他周旋于造书工厂的红墨水、蓝墨水、校样、复写纸中,一年里“未听到蝉鸣,未看到荷花”。

  《开明国语课本》课文短小精悍,富有生活气息。它摆脱说教式的刻板面孔,叶圣陶虽一年“未听到蝉鸣,未看到荷花”,但学生们却从课本里听到无数的蝉鸣,看到连天的荷花。

  70多年后,中国的家长们掀起抢购《开明国语课本》的热潮,竟至这套课本几次断货。

  语言学家吕叔湘把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总结为两点,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即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即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这其实是叶圣陶教育思想在语文领域的具体投射。作为五四文化的革新者,叶圣陶对于教育的思考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重视“人”这个根本,其教育思想的内核,正与五四时期文化革新强调人的觉醒、人的现代化等核心价值相一致。

  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叶圣陶给出的答案是:现代教育要培养出一个个自由的人,不能再以圣经贤传为教,不问其是否适用于教,以此为幌子,把受教育者赶上利禄之途,“中学教育的目标不外乎给学生处理生活的一般知识,养成学生处理生活的一般能力,使他能够做一个健全的公民”。

  所以教育是什么?叶圣陶的结论是:“往简单方面说,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这是他一生的信仰和追求。

  所以每逢现实与理想冲突之时,叶圣陶总会“不高兴”。

  1981年,87岁的叶圣陶,又不高兴了一次。

  那一年的10月31日,儿子给叶圣陶念了第20期《中国青年》杂志上刊载的《来自中学生的呼吁》。叶圣陶听罢心急如焚,当晚就写下《我呼吁》一文,呼吁社会各方面都来关注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的严重后果。

  “摧残学生的身心换取本地区的虚誉决不是什么光彩的事。请赶快设法把局面扭转来,解除中学生身上的压力,让他们得到复苏。”

  “如果从小学起就一天到晚给学生灌输唯有考大学是一条出路,临到考大学的时候再给他们讲‘一颗红心多种准备’,十寒一暴,能起什么作用呢?”

  “凡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种种做法,如分设‘快班’‘慢班’,给毕业班指派‘把关’老师并规定‘指标’,尽量多发复习资料,无休无歇的种种考试,尽量提早准备高考的时间,等等,奉劝你们一律停止,为的是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他的一套语文教材,70多年后,仍有生命力。

  他的心急如焚的呼吁,35年后,亦有“生命力”。

  不知叶圣陶九泉有知,是高兴,还是不高兴?(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6-08-16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