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的陶行知雕像
依旧伴随着宝山教育人
云卷云舒、花开花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946年在上海逝世距今70年了,上海人民为纪念陶行知先生对教育的伟大贡献,于1986年创办的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也已有三十个年头了。上海人民尤其是宝山人民、宝山的教育工作者在这样的时刻里,缅怀陶行知先生的崇高师德和对教育的伟大贡献,思源陶行知先生在上海、宝山生活工作的谆谆教诲和情有独钟的教育实践。
陶行知先生1891年出生在安徽歙县,自1914年秋从上海宝山的吴淞码头出海、赴美出国留学攻读教育后,一生以教育为职志,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里为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而努力奋斗,他坚持教育试验,勇于改革旧教育,探索新教育,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教育主张,三十年如一日,筚路褴褛,百折不挠,为中国的人民教育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也和宝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陶行知自1917年留学回国从事教育活动,至1946年逝世,教育经历达30年之久,其办学的脚步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其中南京晓庄师范、上海山海工学团、重庆育才学校是其三所重要学校的所在地。然三地相比,上海的宝山可以说是最有其可述和特点的地方。
陶行知1914年是从上海宝山的吴淞码头出海赴美留学,就此一直至逝世和上海和宝山结缘。1917年陶行知回国后在南京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任教,创办晓庄师范,1930年4月晓庄师范被蒋介石政府关闭。陶行知避居上海,从上海逃亡日本,又于1931年春潜回上海,此后便一直在上海从事各种教育社会文化的活动,酝酿新的教育改革,1932年的5月至8月,他在上海的《申报》发表了《古庙敲钟录》一文,提出要创办一个全村人民共同管理的学校以普及教育。他的这个设想在上海和宝山之间的大场乡村实现了,一个新型教育组织——山海工学团诞生了。从1932年至1937年,山海地区近十里方圆内的农村,几乎都成立了工学团,有儿童工学团、青年工学团、妇女工学团、棉花工学团、养鱼工学团等等。1939年,陶行知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1945年抗战结束,陶行知便积极筹划将育才学校迁至上海的宝山,由于劳累辛苦,再加上国民党特务的迫害,1946年7月25日突患脑溢血,逝世在上海友人家。
自1931年起,陶行知的活动范围就和上海和宝山息息相关,如果说,晓庄师范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萌生形成时期,那么,山海工学团便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成熟和发展时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下的山海工学团的“小先生制”与“艺友制”跟随陶行知参与世界教育交流的脚步,飞出国界。今天,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思想依然脉动在上海宝山这块土地上,特别是1986年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正式落成在当年陶行知创办的山海工学团和育才学校东迁回的宝山大场地区以来,上海的学陶在市教委和宝山区政府的倡导下,学习陶行知为教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师德精神,参观陶馆的人次与日俱增,特别作为地主之缘的宝山,更是已经在长期的学陶过程中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积淀为宝山的教育文化基因。自1996年起,宝山启动了“大场陶行知教育思想实验区”的建设工程,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成立了宝山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所,进行了上海市级重点课题“教学做合一的创新性学习”的研究,举办“纪念陶行知诞辰110周年暨上海市宝山区区域推进素质教育现场会”,建立学陶师陶主题公园,特别是在2002年,以陶行知的教育生涯为主线,重建陶馆。
10月13-15日,宝山区承办了2016长三角地区陶行知教育思想“进课程进课堂”主题论坛,学陶师陶的基因已深深植入在宝山教育的血脉之中,成为宝山教育的主旋律。
来源:宝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