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鲁迅《拿来主义》
关于孔子
立人说
孔子最早提出“立人说”,《论语·雍也》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体说仁,可以概括为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弟等。鲁迅强调中华民族的出路是:“首在立人,人立之后而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文化偏至论》)鲁迅的“立人”思想是对孔子“立人”学说的弘扬与发展,他是指一种独立人格,而这种独立人格又是在个性精神的支撑下实现的。
两端论
孔子主张”两端论”,《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孔子往往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作为中国第一批真正的现代知识分子,鲁迅就是以“两分法”价值评判方式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给予学理研究和批判,以旧与新、动与静、落后与进步的辩证观点来具体分析。
自讼者
孔子主张“自讼”,即自我反省,纠正过失。《论语·公冶长》中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鲁迅的名言:“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写在〈坟〉后面》)只有像鲁迅那样“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我们才有资格批评别人。不断地反省自己,不断地否定自己,才能让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出路,才能让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使自己为人处世的方式更加科学,使自己学习、工作的方法更加先进。
关于孟子
民本思想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中的核心思想,他提倡“王道”政治,目的是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君与民同忧同乐。鲁迅同他的观点是一致的,他说得好:“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学界三魂》)在鲁迅看来,“民魂”是根植于民众并生长于民众的一种可贵的民族精神。民众是“民魂”之壤,深植于民众之壤的“民魂”是不死的,是希望所在,是信心与力量之源。
观眸为要
《孟子·离娄上》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这就是所谓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鲁迅谈小说的人物描写,特别强调眼睛:“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我是怎样做起小说来的》)
路是走出来的
《孟子·尽心下》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虽然是显而易见的现象,但是用意是深刻的。鲁迅在《故乡》一文的结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警言启迪着无数的志士仁人,不断地向未来进取。古今之人,心有灵犀。
关于老子
反者道之动
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哲学,最具有原创性和穿透力思想,如:“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大智若愚,大勇若怯”;“将欲夺之,必固予之”;“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相反而相成,发人深思!鲁迅对此是心领神会的,他在《推背图》一文中说:“我这里所用的‘推背’的意思,是说:从反面来推测未来的情形。”比如他告诫人们“防被欺”:“自称盗贼的无须防,得其反倒是好人;自称正人君子的必须防,得其反则是盗贼。”(《小杂感》)他还说:“听博识家的话好,还是听专门家的话好呢?解答似乎很容易:都好。自然都好;但我由历听了两家的种种指点以后,却觉得必须有相当的警戒。因为是:博识家的话多浅,专门家的话多悖。”(《名人和名言》)
以柔克刚
老子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又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中穿来穿去,这个看不见的力量,能穿透没有空隙的实体。鲁迅主张“韧的战斗”,正是这个道理,能达到“以柔克刚”的效果。他说:“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娜拉走后怎样》)
独异于人
老子曰:“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淡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一个“独”字被反复强调,真是顶天立地的人。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提出“任个性而排众数”的口号,主张“尊个性而张精神”,特别强调“独异”,承认生命是个人的,人格是独立的。总之,这个“独异”也正是鲁迅“立人”思想的重要特征。
关于庄子
人吃人
庄子最早提出了“人食人”的警告。《庄子·庚桑楚》曰:“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于千年之后。千年之后,必有人与人相食也。”鲁迅在第一部小说《狂人日记》中写着:“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地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他还说:“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灯下漫笔》)
风波之民
《庄子·人间世》:“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夫风波易以动,实丧易以危。”又《天地》曰:“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是谓全德之人哉!我之谓风波之民。”所谓“风波之民”,是言其心性尚不免于随风波动。鲁迅小说《风波》是关于辛亥革命的真实写照,当时人们关心的问题只成了有没有“辫子”的问题了,这实在是让人为“革命”感到可悲。鲁迅清醒地看出人心的随风波动,这恰恰是一种愚昧的“国民性”表现。
独有之人
《庄子·在宥》曰:“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之谓至贵。”他将“独往独来”的人称为“至人”。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说:“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
渊默而雷声
《庄子·在宥》曰:“故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聪明,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这真是君子的特异功能啊。鲁迅《无题》诗:“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渊默而雷声”,也就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他表达了对革命必胜的信心,给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以极大的鼓舞。
来源:国学网 作者:那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