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在全世界都是一个日趋严重的问题,校方头疼、家长担心、学生痛恨。美国教育研究机构证明,欺凌行为是在生命早期学到的,要从萌芽时期就重视这个问题。因此,美国所有的幼儿园教师都被要求修一门网上课程,名为“幼儿园里的欺凌”,内容包括如何定义欺凌,识别欺凌的类型,确定有关欺凌行为的重要事实和统计数据,确定欺凌行为对幼儿的影响,如何创造无欺凌的儿童保育环境,促进儿童获得亲社会行为等,详尽、细致、实用,也是家长应知应会的常识。
散布谣言、有意羞辱也是欺凌行为
专家认为,欺凌行为是一种重复的、故意的、有辱人格的行为,是一种权利对称平衡关系的失调,分为身体、言语和相关的三种类型。
身体的欺凌,指打击他人身体、踩脚、绊倒以及任何导致身体疼痛的行为;言语欺凌,包括嘲笑戏弄、辱骂、不停地喊他人名字;相关的欺凌,则指故意将一个儿童从社交群体中排除出去,如传播散布谣言、有意羞辱或孤立受害者。
不停地叫另一个孩子的名字也算欺凌?大部分成人也许会认为那不过是孩子之间常玩的把戏而未加重视,殊不知这就是欺凌。研究显示,男孩比女孩更多使用身体欺凌,女孩则容易介入用八卦或谣言孤立或羞辱他人的相关性欺凌,受害者既有男孩也有女孩。
empathy与sympathy这两个词常常都被解释为同情,但empathy强调的是能够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即从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来体验感受此情此景,强调的是宽泛的人类道德情感;sympathy是对他人糟糕的感觉感到遗憾,注重具体的事例与情景。翻译成中文,empathy是同理心,sympathy则是同情心。
专家认为,欺凌者往往缺乏同理心,他们不能或无法与他人的感受、情绪联系起来,对自己的行为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内疚或悔恨。他们试图或倾向于和其他欺凌者为伍,导致频繁打斗或受伤,还可能会参加偷盗、人为破坏、药物滥用或犯罪活动。
受害者往往形体弱小、性格胆怯,不太可能为自己起来反抗。他们往往会在焦虑与害怕中煎熬,不知道下一起欺凌何时发生。孤独、抑郁、自卑或无力感等情绪反应,有时会表现为身体的疾病或疼痛。
专家还明确指出欺凌者对旁观者的压力。尽管他们没有动手或动口,但旁观者被迫不泄露秘密,以避免自己也成为受害者,于是也感到害怕、焦虑、不安。同样,旁观者也要承担责任。近年引起美国舆论哗然的中国留学生欺凌事件,旁观者也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与欺凌者一起承担牢狱之灾。
学生、家长和教师都要知道相关常识
校园欺凌如此猖獗,如何防范?专家提出的应急预案是“计划”和“沟通”,在事件发生前就积极主动阻止麻烦。这就需要让每个学生、家长和教师都知道有关校园欺凌的常识,合力创造一个安全与优良的成长环境。
专家列举了一些常见的错误观念:认为只有男孩会加入欺凌行为,欺凌只发生在小学或中学;欺凌是成长过程中的自然部分,每个人都得面对应付;不必在意孩子参与欺凌事件;教孩子被欺凌时还手打回去;受害者会渐渐自愈的;受害者都是些孩子,需要锻炼成长……这些都会影响教师和家长对欺凌行为的干预。
专家希望教师和家长应关注“孩子们能做什么”,而非“孩子们不应该做什么”。比如经常提醒孩子“管住自己的手”“温柔地使用你的手”“注意慢慢走”“室内要安静”……这也应该成为家长在家里的态度和口头禅。
如何减少孩子的行为问题、帮助孩子获得亲社会行为?讲故事就是一个有力的工具。许多童书的情节会涉及社会矛盾与不公,简短的社交故事会设置特定的社交情景,列出几种解决办法。教师和家长可以跟孩子讨论书中的角色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案,比如你觉得这个角色怎么样?你觉得这个角色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如果是你,在这种情形下,你会做什么?你会怎么帮助这个角色,能让他感觉好些?
另外,角色扮演也很有用,特别是在小组活动中。教师和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分角色表现特定情境中的解决方案,孩子们可以做自己的图解说明,添加故事,表演练习他们选择的解决方案。
除了社交故事和角色扮演,教师和家长还需要教孩子直截了当地解决问题,比如直接走开或简洁直接地说出来。美国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屡屡告诫教师要教孩子学会两个简短的表达:“停!”“我不喜欢这样!”
同理心、尊重和合作是社交基本技能
专家还特别强调教师在防范欺凌时的监督作用,一旦意识到有欺凌事件发生,就要立即采取行动进行调解和解决。比如幼儿园教师要全景、全程看管孩子,每个孩子要随时随地在教师的眼皮底下,所有的活动场所(包括厕所)都要无死角被监控。
除了自身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帮助孩子明白什么是良善、懂得感恩,教师和家长还要把同理心、尊重、合作这些基本技能教给孩子。比如用宠物、玩具娃娃、动物玩具等教具和孩子讨论关于他人的感受,指出侵略性和排他性行为的影响;引导孩子练习做一个好的聆听者,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声音,应该注意聆听别人的声音,当孩子不愿做倾听者时给予适时提醒;创造社交群体的氛围,让孩子在游戏中互相帮助完成任务,从而体验尊重、共享责任。
在反欺凌策略中,专家特意比较了重建(restitution)和处罚(punishment),认为重建是一种赔偿(compensation),有助于孩子了解欺凌行为造成的后果,了解责任和因果概念。
防范校园欺凌,应该成为家校之间常规性沟通的内容,教师要不断与家长交流实践策略,共同创造充满关爱的成长环境。
针对受害者,专家给出的建议是“赋权”及“说出来”,鼓励受害者及目击者讲出当时的情形,或者直面欺凌者大声、简洁、有力地说出来以摆脱困境。
给受害者赋权,是终止欺凌的关键。受害者不必还手,但需要找到自己的权力来源,比如沉默着直接走开,也可以大声说出“停!”“这伤害了我!“我不喜欢这样!”“这不友好!”
帮助欺凌者习得亲社会行为
针对欺凌者,专家给出了4条建议。
一是“干预”和“给予选择”,发现状况,立刻干预。同时鼓励欺凌者多参与亲社会行为,体谅欺凌者的无助和失控,帮助他们通过安全、可接受的方式寻求力量与控制,并提供选择和机会。
二是“提供领导者的机会”。领导能力要求有同理心和责任心,给那些寻求力量的孩子提供领导者的角色,是一条满足其感受力量需要的安全之路。比如当教师的小帮手或排队时的领队,示范如何穿衣、如何洗手等任务,让孩子在忙个不停中习得互动、负责等亲社会行为。
三是“认可与赞美”,及时认可孩子的每一个正面积极的行为。
四是“阴影效应”,把欺凌者放在受监管的区域。
以约翰和伊森在桌子旁玩沙子的事为例,教师注意到约翰在哭,就问怎么了,约翰告诉教师伊森推他。教师让约翰去告诉伊森他的感受:“我不喜欢你推我。”然后,教师说:“现在你们俩一人一边,这样你们俩都有地方玩了。”这就是在教约翰解决问题而不是反击伊森。
教师这样做,就是告诉孩子们解决问题是可以有选择的,是教受害者自己站起来处理矛盾,这就折断了欺凌的链条。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把伊森移走,而不是教“受害者”约翰如何应对,那么欺凌的怪圈还将继续。
又比如个头儿较大的罗比老是欺负弱小的孩子,在家也经常欺负双胞胎弟妹。教师和家长决定给罗比“行为的责任”,挑出几个时段让他当督查领导、小帮手、规矩监督者,让他练习与同伴和弟弟妹妹的适当互动,重新定义自己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的正面模范角色,并从中获得舒适与安全的体验。
(作者系旅美华人西子)
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