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校歌历史悠久,是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优秀文化的内容之一。一曲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在峥嵘岁月里留下了铿锵意味,更在这个日益商业化、利益化的时代里延续了一抹苍凉,“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大白话中的精神操守,谁能否认它的永不过时性?但校歌还有另一类比较柔美、深沉的“非白话派”,它们从历史的深处走来,记录着一个个时代的情结,同样令人难忘。可是,在传承的问题上,两者却面临着一个现实的比较。而昨天,一名南京大学刚刚毕业大学生的来信,更是将这种比较性诚恳地“推开”了。我们发表这封来信,不是为了制造话题,而是为了呼唤一种对于优秀文化的体恤之意,一种对当代大学精神的崇敬之情。建言、小感甚至批评,都是体恤之意的应有成分,我们谨候之。
江南时报编辑:
我是南京大学今年的应届毕业生,今天我就要远离南京,走向工作岗位了。在南京大学读书的几年内,我曾经是贵报的热心读者,也是贵报的作者,曾经给你们投过稿件并发表了。可以说与贵报有一定的渊源,因此在毕业离开南京之际,我决定把一件心事告诉你们。
前两天,我和朋友去KTV唱歌,我提议大家一起唱校歌来纪念在南大四年的青春岁月。这个提议一出,大家面面相觑,有几位咧开嘴笑了,他们说上一次唱校歌还是大一的时候呢。那时候其实也没学会,这么多年过去了,再提起校歌,还真是一点印象都没有了,只记得歌词都是文言文,具体的意思也不大清楚。我其实也从没有认真地研究过南大校歌,只是会哼哼基本的调儿,印象当中好像是李叔同先生谱的曲。就是这仅有的一点校歌知识,已经让刚刚大唱流行歌曲的朋友们赞叹不已。这个提议不了了之,但我的心里一下子却多了一个疙瘩,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离校的南京大学学生,却连自己母校的校歌都不会唱,还真是汗颜哪!
晚上,我回到宿舍,把心中的这点郁闷和舍友讲。结果,发现每个人都与我有同感。我做了一个小调查,和我聊天的11个人中只有3个会唱校歌,还包括了我这个半调子,真正会唱的仅一位,这还是因为这位兄弟是学校合唱团的。这件事情让我陷入了沉思,校歌一定是蕴含了一所高等学府的核心文化和精神内涵的,但是为什么一校之歌却不能传唱于学校大多数人之口呢?我们的校歌恐怕是曲高和寡,被束之高阁了。
同时,通过网络我了解到,南京其他高校也存在着类似问题,校歌难懂、难唱已经成为了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诚然,校歌不可能像流行歌曲一样,歌词可以写得很随意,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校歌承载的精神元素需要通过每一位校友的口口相传才能实现它应有的功能。我首先应该自我批评,但是作为一个理科学生,我很反感校歌歌词下面充满了大量的注释,其中很多典故的注解怕是文科生都很难理解的。校歌当然要体现我们学校的文化底蕴与精神风貌,然而我很怀疑,繁冗的文言文词藻是否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时代精神,即使能够,事实却告诉我们,很多同学看不懂,也唱不会。这样导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校歌存在的意义。因为不能够被普遍传唱,有些人感到校歌甚至没有存在的理由。
这的确令人感到悲哀。我们这些即将要毕业的同学,也为自己还不会唱校歌而感到悲哀。一方面要怪我们自己单注重本专业的学习而忽视了在文言方面的修养,另一方面校歌本身是不是也应该作一些必要的修改呢?我们即将毕业,不会唱校歌的我们在未来如果听到校歌,仅存的淡漠印象也触动不了我们的心灵,真是令人遗憾。我写这封信给你们,不是要斥责谁,而是表现一颗爱校恋校的心。希望大家能够讨论讨论,校歌究竟该是什么样,究竟怎样的校歌才能一代代承载着我们南大精神,才能够让它真正成为维系我们校友之间的精神纽带。当校歌真正琅琅上口的时候,也许我们心中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会更加强烈吧!
南京大学一位爱校之子
附:南京大学歌词(李叔同制谱 ,江谦作词)“大哉一诚天下动。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下开万代旁万方兮,一趋兮同踵。海西上兮,江东;巍巍北极兮,金城之中。天开教泽兮,吾道无穷;吾愿无穷兮,如日方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