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海外瞭望
  

纽约公立学校新学年打响“保卫战”


 

  9月8日,纽约市超过100万名中小学生开始新学年生活。学生人数增加,学校用地紧张,教学经费预算一减再减,统一教学测试标准却更加严格。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如何运用有限资源保持并提高教学质量,是纽约公立学校共同面临的挑战。

  紧张的新学年

  在纽约市布朗克斯社区的公立212学校,23岁的语文教师哈里斯·左克尔正在为他教的七年级学生立规矩:不能嚼口香糖,不能拖拉磨蹭,不能随意谈天,不能离开座位。

  “课堂里每分钟都重要,”左克尔对学生鼓励加训诫,“我们没有时间可以浪费!”

  这个暑假,这名年轻教师为改进教学方法花费不少心思。新学期伊始,他立即把假期中所学技巧运用到课堂中。

  第一天在课堂上,左克尔引导学生自查学习习惯和运用互联网能力,随后对学生展开时间管理测试。把试卷传到讲台需要多久?第一次,17秒。第二次,11秒。“整个学年,我们要在这一项上做到争分夺秒,越快越好。”

  左克尔如此急于提高教学效率自有原因。

  各州新推行的标准化考试标准变得更加严格,致使不少学校测试通过率大幅降低,左克尔所在的学校也不例外。左克尔所教的科目———英语课,整个七年级的考试通过率仅为14%,而去年通过率是50%。

  除了考试标准变化,还有资金问题。继2007至2008学年削减8%预算后,所有公立学校今年必须再减4%预算。鉴于财源紧张,不少学校终止了各类课外学习和辅导项目。不少公立学校教师已经认识到,他们必须适应新变化,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在课堂上做更多努力。

  钱是不是问题?

  纽约市总督学乔尔·克莱因通常在开学第一天视察各学校。今年,他走访了5所学校,布鲁克林区日落公园的公立172中学是他的第一站。这所学校生源主要来自低收入家庭,但在纽约州新推行的标准更高的教学测试中仍保持优秀成绩,成为教学典范。

  “我也希望我们有很多很多钱,”克莱因说,“但我也相信,除了钱以外,成绩表现的差异和钱关系不大,而是取决于其他因素。”

  在钱方面,今年夏天也有好消息传来:在九月初结束的教育部第二轮“争上游”竞赛中,纽约州获得7亿美元奖励。纽约州教育官员希望运用这笔资金建设更先进的数据系统跟踪记录学生学习信息,完善教师考评系统,创新教师培训机制,为提高公立学校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克莱因在皇后区一所学测表现优异的初级中学旁听八年级社会科学课,对一名女孩以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为主题所做演讲赞许有加。

  克莱因接着从钱夹中取出一张纸条,告诉学生它一直伴他左右。上面记录着罗斯福1910年在巴黎发表演讲中的一段名言。

  “荣誉不属于评论家,不属于看人跌倒笑话的人,不属于事后指点江山的人,而属于真正在竞技场上拼搏的人。”克莱因朗诵道。

  搬迁、借地、新建

  纽约今年中小学招生人数增加1.7万人,纽约学校继续人满为患,不少学校不得不用靠搬迁新址、租借教学楼来应付,新建学校也成为家长争夺的对象。

  为了容纳更多学生,城市大会纽约海港学校今年夏天从布鲁克林区的布什威克搬到了不那么拥挤的州长岛上,成为这座岛上第一所公立高中。这意味着奈达丽·克鲁兹每天要花两个半小时才能到学校。

  克鲁兹父母残疾,一度无家可归,如今一家人住在政府提供的公屋中。学校搬迁前,她的上学路程只需45分钟。现在,她必须6点多就出发,先坐巴士,再换乘火车,最后坐7分钟的轮渡抵达校园。

  经过漫长路程,这天9时过后,克鲁兹随其他学生一起进入新校园,开始“岛上”的新学期生活。学校首任校长内森·达德利向新生发表演讲,不无激动地说道:“我们正在创造历史!”

  同一天,刚成立没几年的纽约上东区公立267学校,一百多名家长为各自孩子拍照留念后,静待校长美狄亚·麦克沃伊讲话。

  麦克沃伊女士在演讲中骄傲地强调学校生源的多元化:“有人来自纽约本地,有人来自孟斐斯、阿灵顿、加利福尼亚州南部,还有人来自澳大利亚和德国。”

  267学校原为缓解周边学校拥挤现状而建,不过成立后头两年,学校也不得不租借其他学校的场地办学,不久前才搬入现校址———东63街上一所医院建筑改造而成的大楼。尽管硬件设施有限,学生家长仍看重校长麦克沃伊女士的口碑,对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信心。

  4岁女孩蕾切尔是267学校幼儿园招收的新生之一。她的母亲苏珊·艾森哈特说,女儿本来在其他名校排上了号,但慕麦克沃伊校长之名,他们选择将女儿送入267。

  在学校资源紧张的曼哈顿地区为孩子“抢夺”好学校入门券,家长们也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有些人会因此灰心丧气,有些人则把压力转化为动力。艾森哈特承认作为家长压力很大,“但只要你能不受干扰,还是可以应付”。

  在皇后区,由于移民人数增加,僧多粥少现象尤为显著。很多学校不得不借地办学。

  凯文·埃尔希米家离公立13中学不过两街区距离,但在读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期间,他不得不到离主校区还有几个街区的一处暂借教学楼去上课。

  凯文的父亲迈扎特·埃尔希米说,学校虽然安排校车接送学生前往暂借教学楼,但经常晚点,所以儿子往往最后还是得步行上学。

  埃尔希米原本担心即将要上幼儿园的女儿卡伦也面临同等遭遇。幸运的是,一座新教学楼今年夏天在13学校主校区竣工,这下学生不必再分散两地,可在同一屋檐下安心读书了。

  “当你早晨醒来,看到眼前出现一座崭新校园,那感觉真好,”埃尔希米说。

  ·韩梁·(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0-09-29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