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减负提质”:“走新”更要“走心”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出台后,教育部以前所未有的工作力度狠抓落实,对义务教育阶段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进行全方位综合治理,着力从根源上解决教育中的减负问题。

“双减”工作的着力点主要聚焦于作业管理、课后服务、课堂教学与校外培训四个方面。在贯彻落实减负工作过程中,各地涌现出不少新举措、新经验,如江西的“智慧作业”依托“赣教云”平台,将光学扫描识别、点阵等技术应用到学生日常作业中,精准定位学情,为学生推送个性化作业,提升了作业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上海市闵行区推进数据驱动下大规模因材施教的“1258工程”,聚焦课堂教学、适性学习、课程选择等8项业务场景的应用需求,全面深入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北京市西城区推行点“餐”到校丰富课后服务内容,统筹校外资源,给学校提供“菜单式”课后服务资源,尽最大努力丰富课后服务的内容与形式;福建省纪委监委将整治校外培训机构不规范问题纳入“点题整治”范围,督促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办学。整体而言,“双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了社会、家长的普遍好评和欢迎。

然而,“减负”路上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双减”进程中也衍生出一些新的问题。如,学生个性化学科辅导需求能否得以满足,教师额外的负担如何减轻,学校课堂教学如何提质增效,家长的焦虑能否真正得以缓解等。“减负”只是手段和方法,切实提升校内教育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才是“双减”的真正目的。因此,下一步各地各部门需直面减负进程中的现实问题,回归教育初心与本质规律,引领基础教育重新走回正确轨道。

落实“双减”,除了“创新”,更重要的是“用心”。教育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与特点,应用心遵从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守好教育常识、做好教学常规,从而真正实现“减负提质”。校外培训热潮退却之后,应进一步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尊重信任教师的专业性,让学生的学习重心重回校园,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课程,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增强学生发展的丰富性,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教师应坚守教书育人的初心使命,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家长也应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理性看待孩子成长,家校协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创设一致、连续的支持性环境。

总而言之,各地各部门都不应将出台或落实“双减”各项举措视为教育减负的终点,而应以此为起点,尊重教育规律,重塑教育样态,守住教育常识,回归育人本质,这才是“双减”的应有之义。

 

作者:卢立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2年第3期(转载时内容有删减)


发布者:   发布日期: 2022-05-10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