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海外瞭望
  

中欧青年共话全球化背景下的青春价值


  新华网比利时安特卫普5月18日电(记者 孙闻)18日,中欧青年交流年的旗舰项目“国际人才圆桌会议”在比利时港口城市安特卫普举行。近200名来自中欧各地的青年精英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青春价值。

  中国驻欧盟使团教育文化处马燕生公参、欧盟对外行动署负责中国事务主管官员白尚德、安特卫普省省长贝嘉丽等嘉宾应邀出席。参加“2011中欧青年交流年”活动的中国青年代表团成员与安特卫普管理学院的学生一道,围绕“认知本土、领导全球”的话题展开深入讨论。

  “青年是世界的未来,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人如何本着‘和而不同’的理念,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一开场,中国青年代表团分团长、广西壮族自治区青年联合会名誉主席李泽向与会嘉宾和中欧青年代表提出了这个问题。

  “作为一个经历过青年阶段的青年之友,我的深切感受是青年阶段学习最重要,”马燕生说,“时下,人力资源日益成为提升综合国力的战略性资源,教育对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推动国家全面发展所发挥的基础性作用日益重要。”

  马燕生说:“在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的今天,对于青年人而言,一项重要使命就是要在认知本土的基础上,进行多元文化的学习和探索,使自己具备多维视角。”

  马燕生的话得到贝嘉丽的赞同。她说:“全球化首先是国家的全球化,其次是企业的全球化,最终是人的全球化。青年人应该走向世界,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合作。中国作为全球最活跃的经济体之一,无疑应该成为你们的优先选择。”

  马燕生和贝嘉丽的对话赢得了在场中欧青年的热烈掌声。

  接着贝嘉丽的话茬,比利时佛兰德斯蓝色广场公司的总经理文森特·莫特雷伊分享了他在中国创业的经历。“当我生平第一次走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坐进出租车却无法让司机明白我要去希尔顿酒店。当我走进餐馆,却不知道该怎么点菜,也不知道吃到肚子里的究竟是些什么。由于不懂汉语,我得不到中国贸易伙伴的信任,几乎拿不到一单生意,”莫特雷伊说,“当我花了7个月时间学习汉语后,我发现中国终于拥抱了我。现在,我可以很快跟中国的同行混得很熟。”

  “这样的事情我也遇到过,当我初到比利时,走进超市看到商品中印着近10种语言,就是没有英语和汉语,我当时的心情跟你一样沮丧。”安特卫普管理学院的中国访问学者杨志说。

  “我第一次去中国时,比莫特雷伊先生准备得充分些,”白尚德说,“我请朋友给我用汉语写了很多诸如‘我要去酒店’‘我要吃饭’之类的小卡片。但是上面忘了注明英语,我又把那么多卡片弄混了,结果可想而知。”

  嘉宾们有趣的亲身经历,令原本严肃的话题轻松起来。会场上再次传来会心的笑声。

  提问阶段,安特卫普省年轻的女省长贝嘉丽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您这么年轻就成为杰出的女性领导人,您是如何处理家庭和事业的关系的?”陕西省青年联合会主席李豫琦问道。

  “我有一个好丈夫!”贝嘉丽大声回答。话音未落,会场上掌声和笑声再次爆发。

  “的确如此,家庭的支持对我来说实在太重要了,”贝嘉丽说,“我想无论在哪个国家,家庭的和谐温暖都是大家共同的追求,也是事业成功的基本保障。”

  严肃的话题,轻松的氛围,两个小时的会议不知不觉地接近尾声。

  会议主持人、欧洲之友智库亚洲项目主管莎达·伊斯兰拿起话筒:“我知道每个青年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偶像,我年轻时有3个偶像——迈克尔·杰克逊,因为他演唱的那首《四海一家》(We are the world);猫王,因为他那首《追逐梦想》(Follow That Dream);还有约翰·列侬,因为他那首《给和平一次机会》(Give Peace a Chance)。我想,这恰是青春的价值所系——追逐梦想,维护和平,走向世界!”(新华网)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1-05-21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