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9日电(记者韩筱婧、钟群)21岁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的姜安蓉在去内蒙古之前,既兴奋又紧张。她期待去探索那片神秘的土地,但又担心那里的生活条件太差,无法适应。
外祖母在她作此决定时曾警告她:“你确定那边有热水和空调吗?”不过,当为期一周的内蒙古社会调研结束时,姜安蓉发现外祖母的担心毫无必要。
姜安蓉刚刚完成哈佛北京书院组织的内蒙古调研之旅,是由北京语言大学和哈佛大学共同承办,每年组织常春藤盟校的学生来中国进行学习体验。参与该项目的学生可以在中国学习9周,接受集中的语言培训,并可选择一个地方进行为期一周的社会调研。
姜安蓉和她的同学石爱宓,以及耶鲁大学的武晓丹都选择了内蒙古。在她们的想象中,内蒙古是生活条件相对艰苦但有着浓郁异域风情的地方。
令姜安蓉感到意外的是,她之前印象中的贫困地区也有像呼和浩特和包头这样的现代城市。
不仅姜安蓉感到意外,石爱宓也没有想到内蒙古竟如此现代化。她说:“我的一些亲戚在美国也是牧民,所以我很想了解美国牧民和中国牧民有什么不同。”
在调研过程中,她发现虽然蒙古包没有自来水,但有其他现代设施。有些牧民还有私家车,“这里的生活方式即传统又现代,很有意思”。
在与牧民交流的过程中,她发现很多人非常希望自己的儿女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牧民们告诉她,政府非常鼓励年轻一代上学接受教育,因为教育可以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她补充说:“我接触的几位年轻人都对外面的世界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在来华之前,石爱宓认为大部分中国人都没有自己独立的想法,但在内蒙古的经历让她对中国有了全新的认识。
来自耶鲁大学的武晓丹说:“因为媒体对中国的宣传一直比较负面,但这次体验让我更加了解中国。回国之后我将对我的朋友们讲述真实、美好的中国。”
甘阳来自希腊,目前是耶鲁大学的一名学生,他选择上海作为调研目的地。他说,在全球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上海却还有很多人有能力购买奢侈品,这与他此前的想法大相径庭,而这次上海的调研经历让他对中国的经济有了新的认识。
金书延来自韩国,目前是哈佛大学的一名学生。她选择到历史名城西安调研,但她的调研题目有些“特别”:中国人对“生与死”的态度。谈论“死亡”的话题在传统中国文化中属于禁忌,金书延开始以为人们会拒绝回答她的问题。但出乎预料的是,受访者都很耐心地回答了她的问题,让她感觉很温暖。
她说,在来中国前,她以为中国人不太好相处,但在西安的调研经历让她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热情。
哈佛北京书院创办于2005年。书院主任刘力嘉介绍说,这一项目不仅为国外学生提供语言学习课程,还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调研。这可以让外国学生深入感受中国的社会文化,让他们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新闻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