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苑肖像
  

千里寻梦难舍中国情:美丽外教在北京


 

1998年,一位年仅21岁的金发女郎如同一只美丽的蝴蝶,从遥远的美国飞到中国,踏上了她寻梦的旅途。转眼间,她扎根北京已然10年了。

在接待室里见到苏珊,这位明眸皓齿、举止温柔的美丽外教是记者见过的最年轻的外国专家。由最初来到中国说起,苏珊和记者聊起了她同北京、学生以及中国外语教育的感情故事。

千里寻梦,难舍中国情

“没有什么比阅读更能吸引我。书本让我了解了世界,知道了中国。大学毕业时,有一个来中国当老师的机会,我和未婚夫毫不犹豫地就踏上了这片土地。”来到北京后,苏珊成了翠微小学的第一位外教,最初的几个假期,她忙着穿梭在不同的城市之间,并越发为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和秀丽的风景所吸引,苏珊在北京的工作和生活步入正轨时,却传来噩耗:2000年8月,父亲病逝了。带着复杂的心情,苏珊回国参加了父亲的葬礼,“那段日子很难熬,我身心疲惫,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想过放弃。”一边是对父母的愧疚,一边是对中国的喜爱,几经挣扎,苏珊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理由很简单:“我喜欢中国1丈夫也很支持她,如今他们有了两个在中国土生土长的“美国儿子”。

“我们在北京过得很好,母亲来看我时说她很放心。”十年了,苏珊已习惯了北京的生活。“我会说简单的汉语,但是不如我丈夫和儿子讲得好。不过去超市买东西没问题”。苏珊笑着用汉语说道,记者于是立即换成汉语跟她继续聊了起来,谈起未来规划,苏珊说:“等母亲退休了,就把她接到北京来。”正说着,刚放学的大儿子跑了进来,他刚上小学一年级。他用标准的普通话,字正腔圆地背诵起《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只听声音的话,小家伙绝对称得上地道的中国娃。

 义务培训,情系外语教育

“我有一个心愿——让更多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2005年秋天,经外语办公室崔主任介绍,苏珊到黄庄小学义务教学。那是一段令她至今难忘的经历。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苏珊不禁感慨:“我从来不知道还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那样渴求知识却无法得到满足,两个学校的教学资源竟有天壤之别。”在这所外来工子弟小学,有3000多名学生,可英语教师却不足20人,他们大多是流动人口,不仅缺乏教学经验,英语水平也有待提高。“只有对教师进行培训,才能让更多孩子受到正规教育。”苏珊一改初衷立即对老师们展开义务培训。

每周四是她最忙的一天,上午在翠微小学完4课时后,匆匆吃上几口饭就直奔黄庄小学,两校间骑自行车要45分钟,无论刮风下雨,苏珊从未请过假。“校长没有手机,所以我没办法请假。”她幽默地解释道。“那段日子虽然累但很快乐,我那时候怀着第二个孩子,可我谁也没告诉。”苏珊说:“如果主任知道了,他一定不会让我去的,可我不能当逃兵呀。”如今,苏珊培训过的教师已有近百人,他们正在将西方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中,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外语启蒙阶段就接受正规的外语教育。

爱无国界,一切为了孩子

“苏珊是个极富责任感又心灵手巧的人。她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将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教学上。”这是老师们对苏珊的评价。

苏珊利用业余时间制作了大量色彩鲜艳、惟妙惟肖的教具,为了避免划伤孩子,她把塑封过的卡片角剪成圆形,其细心程度令老师们赞叹不已。“阅览室里的很多儿童读物都是苏珊从美国探亲时带来的,不论何时何地,苏珊心里永远惦记着她的学生。”小宣老师这样告诉记者。

作为学校外教英语项目学监,苏珊虽然离开了讲台,但心却永远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很怀念在讲台上给孩子们授课的日子。我的第一批学生是我看着长大的,六年下来每个学生都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样。”毕业时,苏珊给四个班160多个孩子每人制作了一张精美的贺卡,并针对每个人的特点一一留言,孩子们分外珍惜这份特殊的礼物。“我很喜欢孩子,我愿意把一切都献给他们。”

鉴于苏珊对教育事业的卓著贡献,2005年北京市政府授予她“长城友谊奖”。2006年10月,苏珊被聘为海淀区国际教育顾问,如今,她依然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辛勤耕耘着。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08-03-19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