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海外瞭望
  

洋高考何以沦为“洋应试”


   离11月份的SAT考试(学术能力评估测试)还有不到10天的时间,正在天津某重点高中国际班读高三的郭瑞(化名)已经将自己的全部时间都花到备考上,花了6万元聘请的私教每天会为他“一对一”辅导两小时,剩下的时间,他自己背单词、做试卷……

  “洋高考”沦为“洋应试”,越来越多打算出国的高中生都像郭瑞这样,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应对SATAC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中去。逃课复习、参加培训、成天做题……应试味道之浓,丝毫不亚于国内高考。

  为何标榜以素质、能力取人的“洋高考”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会异化成靠题海战术取胜的应试模式?为了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经验而设立的高中国际班,怎么就偏离了最初的宗旨?针对出国留学出现的种种乱象,记者进行了采访调查。

  像玩游戏刷分一样的洋高考

  SAT俗称“美国高考”,其成绩被美国大多数高校所认可,成为各国高中生申请美国名校和奖学金的必考。SAT考试一年多考,2013年在中国共有7次考试。

  “我是第一次参考,时间显得特别紧张。”郭瑞说,“我的一名初中同学,从高一开始就参加SAT考试,如今已考过3次,而且早就考出2000多分的好成绩。”

  郭瑞还告诉记者,在这个准备出国留学的高中生圈子里,为了考取高分多次参加SAT考试,就像玩游戏刷分一样,并不鲜见。

  加上今年105日刚刚考过的这次,34岁的江奇已经11次赴香港参加SAT考试。对身为上海某留学考试培训机构教学总监的他而言,多次参考不是为了刷分,而是为了更好地应试教学。“我们自己去考,这样不仅能掌握最新考题,还能亲身检验自己的教学方法到底有没有用。”江奇说。

  江奇在招收新教员时,对教员的基本要求是:入职半年内一定要参加SAT,第一次成绩2000分以上,才能继续留任。“老师自己都考不好,怎么教学生?”而且,老师自己参加考试后,方能更好地掌握考试本身的规律,教学也会更有针对性。

  如今,在内地很多留学考试培训班,老师被要求参加考试已经成为一个不成文的规定,SAT更不例外。培训机构认为,掌握了最新的考试真题和考试趋势,老师才更有把握设计出更细更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在105日的这场考试中,我所在的70余人的考场里,有近40名是来自各个培训机构的老师。”江奇说。

  每年送教员赴港参加考试,不同的教员致力于SAT考试的不同部分,选取有把握的学生参加考试……投入如此大的“成本”,江奇所在机构的考试成果很丰硕:“有10%以上的学生成绩在2200分以上,有近一半的学生能在2000分左右。”

  为何培训机构的教学成果会如此丰硕?

  一个参加过培训的学生告诉记者:“以作文为例,老师会把考过的真题按照题目类型分类,告诉我们每个类别应该准备什么样的例子,比如有个题目是关于成功和失败的,就要找到一个名人的经历,和这个题目匹配。其中,伽利略的事迹是万能的,因为他挑战权威,有自己的思想,有人格魅力,很多作文题目都可以套上去……”

  2011年年底,杜克国际教育发布的《2011年中国SAT年度报告》显示,很多学生在SAT作文写作中都出现了过度使用耳熟能详的例子或者抄袭写作模板的情况。

  经过如此的应试打磨,学生的分数自然会有大幅度的提高,而培训机构的“知名度”也随之火速上升,许多公办学校国际班、国际学校的学生都慕名而来。“在我们这里参加培训,考出上次托福最高分的,是一名来自上海格致中学的学生。”江奇说。

  郭瑞则表示,他所了解的那些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中,没有不参加培训班的。“我妈单位一个同事的小孩,去年暑假专门跑到北京参加SAT和托福速成班,全封闭寄宿制,教你怎么背单词、做考题,提分效果特别明显。”

  从培训班剖析SAT考试真题、钻研提分技巧,到教学生按写作模板答题,从学生多次参加考试不断刷新高分,到各大留学培训机构老师纷纷加入考试队伍现场体验……类似于国内高考、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的复习备考,“洋高考”的“完整版”应试模式,已经基本呈现。

  会考成绩掺水中介成推手

  北京某高中国际班高二学生小张近来发现,自己的学习重心,正在不断地向英语学习和考试上倾斜。

  “高一还有时间看看小说,学习其他课程,到了高二,就要把大量精力放在英语学习上。上培训班、背单词、做题目,沉浸在题海之中。”小张告诉记者,“现在打算出国留学的高中生越来越多,不考出好成绩,很难申请到好学校。”

  事实上,对一名准备出国留学的高中生而言,由于高三12月份之前就要完成留学申请,所以相当于学生在两年半的时间内,要完成国内课程、国外课程的学习,以及托福、SAT考试,包括整个留学申请,时间显得非常紧张。

  这个时候,舍弃无足轻重、无关大局的国内课程考试,全身心投入留学考试准备,也就成了很多家长、学生不言自明的选择。

  记者了解到,在部分国际学校以及高中国际班里,到了高二、高三,班里基本上没有多少人在上课,很多学生都跑到社会上的培训机构突击学习,为SAT、ACT等考试做准备。为短期内提高孩子的托福、雅思等语言类考试成绩,许多家长甚至要求学校从高一开始停开其他课程,直接上托福、雅思培训课,集中精力应付考试。

  而学校也在这方面大开绿灯。某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指出,学校虽然表面上不鼓励学生逃课参加出国留学考试,但事实上持默许态度。当学生因为把过多精力放在应试备考上,而没有完成国内课程,或是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不少学校都允许给出国留学的学生修改成绩单,以获得足够好的成绩申请国外大学。

  除了学校的纵容之外,留学中介则成了成绩作假的最大推手。记者了解到,这是很多留学中介机构用来招揽生意的“潜规则”。在北京某较知名留学机构,年轻的留学顾问夏冬峰告诉记者:“平时成绩不好没关系,我们可以修改成绩单。”在这个行业,不仅成绩单可以作假,在国外大学最为重视的实践经历方面,留学中介也有很多可以操作的“经验”。“我们能代写、修改申请文本,创新大赛、特长比赛等获奖情况也都可以做出来,包括推荐信等,但是收费比较高。”夏冬峰说。

  不过,这样的造假现象,已经引起了国外很多高校的注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任助理兼国际处处长车伟民说:“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造假或者过于应试化,到了国外,也很难适应他们的学习环境。国外不少高校也知道中国留学生造假的情况,这大大损害了国外大学对中国留学生的印象。”

  不仅在诚信方面要集体为作假买单,很多到处考试、整天学英语的中国学生真正走到国外的大学后,也尝到了苦果。去年7月,新西兰移民局宣称,在北京办事处的1800份留学签证申请中,发现279份存在学历或材料造假的嫌疑;2008年,数十名中国学子因为涉嫌伪造留学申请文件,被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开除……甚至有些国外大学认为,凡是中国的留学生,诚信都值得考问。

  到处考试、钻研技巧、成绩作假……当人们聚焦洋高考沦为“洋应试”所引发的种种乱象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质疑:是否“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为什么侧重于能力考查的洋高考,来到中国则沦为了“洋应试”?高中国际班、国际学校到底是为了帮助学生出国,还是为了引进先进国外课程理念、促进中外教育交流? 是谁催生了“洋应试”

  部分国际学校、高中国际班照搬国外课程,甚至把课程教育、语言教学外包给培训机构,把学生推给中介;家长、学生唯恐考不了高分,盲目追捧培训班,捧热了一批留学中介;培训班所打造的强大的应试成果以及中国家长的培训班情结……多个环节的共同影响,催生了“洋应试”。

  为了让女儿能够申请到国外名校,北京的孙女士铆足了劲,到处咨询怎么提高SAT、托福考试成绩,花了好几万块钱,给女儿报了四五个培训班。“现在家庭条件好了,钱不是问题,主要还是想让女儿考出好成绩,申请一所好大学。”孙女士说。

  去年孙女士的女儿托福考了113分,SAT考了2200多分,收到了七八所美国名校的录取通知书,如今已到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就读。

  毫无疑问,家长、学生强烈的升学欲望和功利化的观念,是导致“洋应试”的重要原因。很多家长、学生都认为,高分是通向理想学府的通途,一旦考试,当然分越高越好。而且受到各种培训学校招生宣传“多少人考出2000以上的高分”的影响,很多家长、学生对培训班都特别推崇。记者在某个出国留学的论坛中也看到,很多家长在交流成功经验时,都不忘推荐某些留学考试培训班的神奇提分功效。

  而出国留学培训学校钻研提分、应试技巧,并以此招揽生源,则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家长、学生考取高分的心态。“光就备考而言,我们已经有多年的经验,阅读有阅读部分的老师,听力有听力部分的老师,有些高中国际班、国际学校,他们的老师根本不懂如何教学生参加考试。”江奇表示。

  即使是公办高中的国际班、国际学校,也有很多学生对各种培训班趋之若鹜。夏冬峰也告诉记者:“我们有个来自公办高中国际班的学生,成绩很好,在我们这里花了15万元参加培训,最后上了哈佛大学,其实以他的成绩,不来我们这里也能上哈佛。”

  事实上,在推动“洋应试”方面,部分高中国际班、国际学校也难辞其咎。安生文教基金会执行副主席张梧华告诉记者,本来按照国家中外合作办学的定位,设立国际班的初衷,在于引进国外先进的课程理念、教育教学方式,推动学校课程体系改革,培养兼具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高中生。然而,部分高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把国际班办成了出国留学班,把绝大部分精力花在英语应试上。

  某经官方审批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负责人表示:“有些二三线城市的国际学校,根本就不上国际课程,甚至连一个外教都没有,根本就是打着国际学校的招牌乱收费,这样的学校的学生,能不去外面的培训机构学习吗?还有的国际学校,根本就没有经过审批和认证,其实就是打着国际学校幌子的培训机构。”

  北京四中国际校区管理委员会执行委员安迎表示:“当前的高中国际教育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用衡量培训班的标准去衡量学校有多少学生上哈佛、耶鲁甚至常春藤院校。培训班有什么目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提高分数,达到大学要求的那些标准,如果我们用这个简单的目的去代替所有的教育过程,以办培训班的心态来办国际教育的话,那是一定会出问题的。”

  “事实上,光是考试分数高不一定能录取到最好的大学,考试分数稍微低一点也不一定录取不到最好的大学。”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校长范胜武说。曾任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本科招生负责人的多莉丝·戴维斯女士告诉记者:“像耶鲁、哥伦比亚这样的名校,更青睐的不是那些只会考试的学生,也不是那些美国化的中国学生,而是有着中华文化底蕴、扎实文化基础、广阔发展空间、卓越国际视野的学生。”

  国际教育如何脱去应试外衣

  高中办学通向国际化,回归育人的本质与核心,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记者了解到,也有部分高中国际班在严格按照中外合作办学的理念,探索高中教育的国家化之路。车伟民告诉记者:“目前,公办学校的涉外办学,由各省市具体主管,上海是严格限制公办学校开办国际班的,北京批准了十几所。这些知名公办高中开办的国际班,还是很规范的,办学经验比较成熟,也基本是按照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理念在进行。”

  例如,北京四中为中美课程实验班配备了7名中方教师和7名外教;北京十二中中美高中国际课程班课程主体为美国哈佛西湖中学高中课程和北京高中会考课程;北京师大附中给学生提供大量去打工子弟校支教、去临终关怀医院关爱临终病人等社会志愿者服务的锻炼机会,使中美合作项目班学生在将来的外国学校申请中占有优势。

  “在高中阶段发展学生的课外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兴趣爱好,这也是我们中国很多教育者的理想,但在中国的应试考试体制内很难实现,而美国大学的这种入学申请体制为我们去实现这些教育理想打开了一个通道。”安迎表示。

  “做国际教育,还要耐得住寂寞,沉下心来做,否则仅仅为了招到学生而上这个项目上那个项目,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把各种虚假广告打出去,会带来很大的麻烦,恐怕会失去信誉,导致最终的失败。即使做教育是为了经营,也要看是经营一年还是经营十年。”范胜武说,“另外,不能全盘西化,完全照搬国外的课程也行不通,而是要走中西合璧的道路。我们的课程不应该仅仅是瞄着学生上美国大学能够怎么样,还应该立足于中国的民族文化,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成长,这才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东西。”

  “我们有责任努力构建一个平台,不让学生去迷信和依赖中介。”安迎说,“理论上,成绩单也好、推荐信也好,应该是学校来做的,现在是因为学校缺失了这部分东西,所以推到中介去了,只有学校以自己的办学声誉做担保的时候,这个东西才有价值、才有诚信,如果中介只是以营利为目的,一定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最早成立了出国指导办公室,最早开始写推荐信,作为一所名校,我们有这样的责任去提高中国学生在世界上的诚信度,让我们的成绩和推荐材料也有分量。”对此,留学中介的夏冬峰也承认:“普通高中、私立学校的成绩我们都可以改,但北大附中、四中等一些知名公办学校的成绩作不了假。”

  准备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的家长高峰表示:“希望今后的国际学校,不要在做宣传的时候动不动就说AP课程有多牛,开了多少门课,却不说教育模式创新在哪里,希望国际学校少一点功利,应试的东西尽可能砍掉。”

  车伟民表示,国际学校要想真正转变教学内容和方法,还必须过跨境教育审批和质量认证这一关。“就像一些国家在贸易上都有一个准入制度,在跨境教育方面也有自己的准入制度。”

  在我国,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要通过行政审批制来解决这种“准入”问题,但国际上其他国家则多是通过行业或者是一种认证体系来解决。车伟民说,“中国今后的发展趋势肯定也是要跟随这一国际潮流,进行过程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国际学校的‘国际’特色发挥出来。”

  “此外,我们还将不断规范国际教育项目。对公办学校的国际班,政府将会更加严格地限制,对合作办学机构和国际学校,也会确定不同的管理模式,不会任由一些培训机构混淆概念。”车伟民说。(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3-10-25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