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谈高考舞弊

南方新闻网  智效民

近年来,高考舞弊案件不断发生。去年高考时,有人在湖南耒阳使用大功率无线电发射器向考生通报答案,今年高考,吉林松原又有学生用老师兜售的现代化通讯工具在考场作弊。这些案件有两个共同特点:其一,作弊行为是有预谋、有组织、有计划的集体行动;其二,作弊手段有向高科技领域发展的趋势。

高考舞弊,理应严惩;但与此同时,也应该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一下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屡屡发生?因为在这些舞弊事件中,无论谁是幕后推手,最大的受害者还是那些参与其事的青少年学生。说到这里,我想起胡适在1937年在庐山座谈会讨论教育问题时,向蒋介石提出的四条意见。其中一条是大学招生要允许有同等学力者报考。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救济天才,二是可以阻止作伪犯罪。这说明好的制度设计可以让人变好,坏的制度设计可以让人变坏。

另外,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在文革结束后出任教育部顾问,并写了许多讨论教育问题的文章。他在一篇关于考试的文章中说:如果把考试认作学习的目的,会有怎样的后果呢?我想,那就会在学生心头形成压迫之感,好像欠了还不清的债,总不得轻松舒坦,这是一(我希望心理学者研究并测验,这种压迫之感对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损害,如果有,有多大)。二是,可能使学生把所学的东西看做敲门砖。假如真看做敲门砖,那么不管敲得开敲不开,手里的砖头总是要丢掉的。三是,可能有极少的学生存着顺利过关的想头,采取些不正当的手段来应付考试,那更是有关品德的问题了。我想,这里所谓不正当的手段,应该包括考场作弊。

叶圣陶还说:粉碎四人帮以后,许多教师都很努力,也想做好工作。但由于他们只知道逼学生做功课,连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家庭作业也很繁重,因此往往把孩子们弄得困倦不堪。他认为:教师抓教育是应该的,但是怎么抓,要好好研究。一味加重学生的负担,不是办法。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叶圣陶认为这与大家对教育的错误认识有关。他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好习惯。但由于大家不明白这个道理,致使许多人评价学校,只看升学率,以为升学率高就是好学校。于是许多学校就专门逼学生,考学生,想尽办法提高升学率。这样一来,就会让学生以为上学为的就是高考,高考考不上,一切都完了,十年的工夫等于白费。时至今日,叶圣陶批评的状况不仅没有多大改变,甚至还有更加严重的迹象。

其实早在1946年,叶圣陶就在《文汇报》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说:现行的教育制度完全是继承过去的旧精神,……还是继承科举的一套。其做法是规定学生读一种死的东西,读了之后考一下,考得出的,由统治者雇用为高级或低级的帮手,考不出的那就一辈子倒霉。

随后,他又在《何必升学》一文中强调:教育的目的,本来是为了让学生明辨是非,养成良好的习惯。但如今的学校教育却完全是为了得到一张文凭,谋求一个职业。于是所谓教育,就只能是通过一堆死板零乱的教材,一派浮词滥调的训言,让学生的头脑像间杂货铺。这样一来,当学生为了辨别是非而发表意见时,或者是出于正义感而有所行动时,则往往被视为坏学生,甚至被开除出校。

叶圣陶的观点提醒我们: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以来,现行的高考制度已经运行30多年了。在这期间,中国社会虽然发生很大变化,但是高考制度却我行我素,变化不大。因此,如何改革现行高考制度,是管理者面临的一场智慧的考验。

发布者: 网站管理员  发布日期: 2009-06-26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