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开学伊始,面对新发的高中课标,甘肃会宁的许多教师甚为疑惑:“这课程该怎么教?”
会宁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曾一度成为全省的高考“状元县”,这个创出“学校苦抓、老师苦教、学生苦学”的“三苦高考精神”地方,面对新课改有些茫然。
“虽然,新课标已经下发,但执行要到明年。”9月5日,甘肃省召开的高中新课程试验样本工作会议传出消息,高中新课改明年秋季实施。新课改将高中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采取学分制,将综合实践活动定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学生每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应获得一定的学分,以防止过早偏科,有利于全面发展,实现多样化、选择性,让具有不同禀赋、爱好、兴趣的学生,形成具有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
“新课改不能只为城市孩子量身订做。”甘肃武山县的教师张忠民担心:“即便是延迟一年实施,但还是消除不了城乡教育差距,我们担心,如果不考虑农村实际,也许会让农村孩子落得更远。”
目前,甘肃省有普通高中480所,学生数为61万多人。教育部门表示:高中新课改实行后,将推动高考进一步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针对课改的高考改革将在2013年推行。
基层教育者的担忧
“这些孩子在初中连天平和显微镜都没用几回、电脑网络接触得更少,素质教育基础不牢,三年后以新高中课程为准的高考咋考呢?” 甘肃省会宁县三房吴初级中学的校长王宗学,面对高中课改,一脸的惆怅。
新课改的全称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多次。
上世纪末,国家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但现实却是我国经济总体欠发达、地区间不平衡、国家教育投入不足等多种因素造成了目前农村学校整体条件差的现状。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新课标虽然已经发下来,但对于未来课改中农村学校的命运,许多基层教育者都表示了担忧。
甘肃天水武山县的一位中学教师张忠民向记者讲述了他所在学校的困境,“音乐和体育器材缺少,音乐课就一个手风琴,上课内容也就是讲授一些最基础的音乐知识,很多时候就是带着学生以唱歌为主;体育课往往是一个班用一个篮球或足球,运动场就是个土操场,平时土多,下雨泥泞……”
“新课改要求提高学生音乐、体育、美术综合素质,但在这样的教学条件下,如何实现?农村孩子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更不应该让他们在新课标实行后在高考中再掉队。”在张忠民眼里,课改何时实施不重要,关键是尽快改变目前农村学校的现状,消除城乡教育差异。
“别说农村了,连县级中学基本上都没有达到国家标准的实验室。”会宁县教育局教研室的负责同志坦言,目前的状况就是师资力量薄弱,尤其是音乐、体育、美术师资匮乏,“多少年了都没分配这些专业的新老师。”
他说,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标准实验室的建立,新课标强调了开展实践课程,但实验设备奇缺,学生动手实践的环节根本无法进行,根本谈不上实践教学。”
有关人士认为,由于我国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实际上目前部分农村学校还无法完全落实新课改要求,素质教育无法到位,学生综合素质也就很难提高。
统一的标准是否公平
据悉,为借鉴外省新课程改革的各种经验,甘肃省教育厅确定了50所省级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样本学校,这50所学校校长目前已赴江苏、天津、深圳等省市挂职学习。在挂职学习期间,他们将参与对方学校与新课程实验相关的管理工作,全方位了解和学习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管理、课程建设、信息化建设,以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方案及具体做法。
样本学校承担着课程资源、学生评价体系等14个课题进行探索式研究,为全面实施提供实践经验和示范作用。但是,也有教师担心,样本学校都是集中在城区的重点高中,他们的教学方式未必适合众多普通高中的农村孩子。
据了解,近年来,全国部分地区相继启动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并同时进行与之相配套的高考制度改革。与以前的高考相比,新高考更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以往高考不同的是,在我国实施“新课改”的一些地区正在尝试把学业水平测试或综合性评价作为录取的参考依据。
随着部分地区高中课改的进行,也伴随着社会各界对课改过程的反思。
在我国,一直以来都存在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象,从资金的投入、师资的配备、教学设备的配置等各个方面来看,农村教育都不及城市教育。因此,有不少人担忧,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加快,农村学生在高考竞争中越来越处于劣势地位。
许多农村孩子也表示,他们希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可是条件有限,如何提高成了他们的最大困惑。
张忠民说,“城市孩子从小就学英语、学各种乐器、可以参加各种兴趣班,有更好的条件培养自己的特长,也有条件参加各种辅导班,农村孩子显然没办法比,农村孩子教育资源单一,不能像城市孩子那样请家教补习。”
有网友提出,“新课改的前提应该是先彻底解决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把校舍、试验室、图书室等弄得更好一些,使大家能在比较公平的基础上进行竞争。”
新课改远比想象中复杂
针对部分教师的疑虑,也有专家提出了不同看法,他们认为,要全面地认识高考与新课改的关系,不能再简单以高考评价新课改,高考不是唯一目的,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整体能力、全面发展,这才是新课改的真正目的。
甘肃会宁二中的一位教师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对贫困农村的许多家庭而言,全家人“勒紧裤腰带”供出一个大学生,是一家人脱贫的希望,虽然目前的高考制度有很多弊端,但是毕竟可以使一些学生通过刻苦努力走出农村,最终改变一家人的生活处境。如果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将使许多农村孩子失去上大学的机会,这不仅是教育问题,也将牵扯出更多民生问题。
会宁县,每年不低于80%的高考升学率,目前,已经输送出5万多大学毕业生,当地许多家庭因此或告别农村或摆脱贫困。
按照国家《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农村中学的课程设置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并与农业科技推广等结合”。但是,甘肃会宁的许多学生和家长认为,在城市就业和在农村谋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一旦失去目前高考的“激励效应”,可能会有许多学生放弃高中,用他们的话说:“如果不是为了‘考’出去,农村孩子的学习动力在哪里?”
张忠民认为,从改革的初衷来看,新课改、新高考有利于教育制度的完善,但是现实却是城乡教育资源差别太大,如果不考虑农村实际,也许会让农村孩子落得更远,他呼吁:“现在课改的方案确定都是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专家来决定,为什么不能多听听我们农村教育工作者的意见,让一些农村教师、教育管理者代表参加到方案的制订中,参加到高考命题中?”本报记者 康 劲 实习生 宋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