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简单的字词,孙广宇往往要重复几十遍地教学生。
孙广宇在给自闭症学生进行认知思维训练。
照顾学生午休后,孙广宇才和其他教师忙里偷闲吃午饭。
孙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康复运动跳跃训练,汗水把衣服都湿透了。
19岁的王荣患有先天性脆骨病(俗称“玻璃人”),腰部以下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孙广宇3年间每周坚持送教上门,给王荣带来了无限欢乐。
自闭症学生性格孤僻,孙广宇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爱。
带领自闭症学生进行运动平衡训练,每节课下来,孙广宇都腰酸背痛。
日前,在北京宣武区培智中心学校召开的全校大会上,市、区教委领导为该校28岁的青年女教师孙广宇颁发了奖杯,表彰她十年如一日献身特殊教育事业,学生将鲜花献给他们敬爱的老师。此前,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市第九届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中,孙广宇榜上有名,成为全市特教系统获此殊荣的第一位教师。
1998年,18岁的孙广宇从北京市卫生学校康复专业毕业后主动申请来到宣武区培智中心学校,从事智障儿童的康复工作。这里的学生有的是自闭症、有的是脑瘫,还有的是精神障碍或多重残疾,这些学生无论在情绪行为或肢体语言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功能障碍。面对重重困难,孙广宇无怨无悔地选择了挑战。
自闭症学生是培智学校中一个特殊的群体,被人们称为“星星的孩子”,他们面对至爱亲人与伙伴,情感漠然、不理不睬,他们不会沟通,把自己封闭在孤独的心灵世界里。当自闭症学生情绪失控时,他们攻击旁人或自伤;在学习活动中,他们大喊大叫、随意跑动,少有片刻安静。孙广宇深知,要想帮助、教育他们,就必须帮他们搭建起心灵沟通之桥。
安安是个可爱的女孩,可她却因为爱咬手掌常把自己弄得伤痕累累。孙广宇通过观察发现,安安这种咬手掌的行为经常发生在被要求进行某种活动或突然从一种活动转至另一种活动时,在她这种行为发生时,劝解和斥责都只会加倍激怒她。孙广宇通过分析认为,安安正因为不会以正常的方式来释放内心的压力,才把咬手掌这种“举手之劳”变成她发泄压力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记住了因咬手尝到过的“甜头”,就会在她的脑海中扎根并演变为习惯。因此,咬手掌是安安逃避困难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极端表现。
找到了原因,孙广宇为安安选择了使用替代性物品的沟通方式。训练中,当安安即将发生咬手掌的行为时,孙广宇就迅速将“发泄包”(一种能发出声响的毛绒玩具)塞到她手中,让她使劲捏玩并发泄不满情绪。不久,安安咬手的行为得到有效的控制。
一对一训练虽然是对自闭症学生康复教育行之有效的方式,但学校现有的两个康复教师很难满足不断增长的生源。孙广宇想到自闭症学生最缺乏的是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能不能把自闭症孩子集中在一起进行训练?如果可行,不但节约时间,还可以帮助自闭症学生之间开展语言交流和心灵沟通,孙广宇的想法得到了学校领导的支持。
2006年秋,孙广宇开始执行13-16岁自闭症学生集中训练计划。将8个自闭症学生集中到一起训练是个很有挑战性的举动,孙广宇与协同教师配合,开始了艰辛的实践。训练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要求学生们都能听从老师指令统一行动,孙广宇利用自闭症学生视觉学习优势,首先用醒目的“图形垫子”把学生引导到自己的位置上。再通过与他们玩接传球,训练他们呼唤应答、目光对视,延长他们安静站立的时间。集训半年后,自闭症学生在听指令、与人沟通、认知等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班主任老师发现,胆小的鑫鑫合群了,爱哭闹的超超听话了,舔手的多多讲卫生了……
新学期开始后,孙广宇又将自闭症集中运动训练向低幼阶段延伸,她把学校8名低年级自闭症学生列入了集中训练的名单。仅过了一个月,低年级班主任们就露出了舒心的笑脸。
在孙广宇和老师们的精心训练下,目前该校24名患自闭症学生都充分享受着在学校生活的快乐时光。
孙广宇除了承担日常的教学工作外,还主动承担起对重残学生送教上门的社区教学工作。7岁的小女孩贝贝,因先天性脊柱裂、脑积水,造成下肢完全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孙广宇根据贝贝认知较好、语言表达能力强的特点,制定出详细的康复教学训练计划,每周两次带着自制教具去她家里进行康复训练辅导。康复训练数月后,贝贝能靠拼音读儿童刊物了。半年后,她又学会了操作轮椅。三年后,贝贝终于实现了到学校上课的愿望。
孙广宇说,当康复教师的真正意义,是平等并充分尊重残疾儿童的人格,满足他们心灵沟通的需要和精神关怀,帮助他们敞开心扉适应社会,有效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她深感,自己能当残疾孩子们的好朋友,真是一件十分开心的事情。
本报记者 樊世刚 摄影报道
《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2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