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企业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其最突出表现形式就是跨国公司的崛起。然而,我国在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特别是跨国公司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方面存在较大欠缺。因此,探讨大学和跨国公司在培养人才方面是什么样的关系,跨国公司究竟需要大学毕业生具备怎样的能力和技能,我国高校与跨国公司应该在哪些方面加强合作促进人才的培养等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
样本介绍:本项课题研究组曾先后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十余所主管教学、科研或人事的副校长和处级相关主管人员进行了访谈,并在中国教育行政管理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高级研修班、培训班多次授课过程中,对中国812位高等院校的主管教学、科研或人事的副校长和处级相关主管人员发放了问卷。
目前跨国公司与我国“985”“211”高校合作多
调查发现,跨国公司与我国高校的合作在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初,就努力开展同中国高教界的合作,并始终保持着这一传统。而进入21世纪以来,跨国公司与中国高校的合作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如惠普、IBM、美国德州仪器、微软公司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合作等。但是也要看到,跨国公司与中国高教界的合作发展非常不均衡,同中国地处沿海和发达区域的合作较多,同中国“985”“211”高校合作较多,同中国中西部地区内陆地区的高校合作较少,同中国地方所属高校合作较少,同中国综合大学和工科类高校合作较多,同中国文科类、师范类等类院校合作较少。
从问卷统计中也发现,部属高校以及民办高校和跨国公司以长期合作为主,并且与跨国公司合作比例较高;省属高校和跨国公司以短期合作为主,且没有和跨国公司合作的比例较高。跨国公司与我国部属高校以及民办类高校中的独立学院类和高职类高校同跨国有长期合作的比例比省属高校要高(见图1)。和跨国公司有长期合作的高校基本以大学为主,企业资助和企业与大学共同研究开发两种方式与跨国公司开展合作。
大学与跨国公司合作的形式有多种。包括跨国公司在大学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创业基金;为专项科研课题提供资助;与大学设立联合实验室;联合开发教材或课程;企业委托高校对公司职工进行定向培养、培训,高校向跨国公司输出科研成果等。无论是部属高校,省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与跨国公司的合作项目都是以设立奖/助学金占的比例较大,其次是为专项科研课题提供资助和与大学设立联合实验室;在联合开发教材或课程方面,三种类型的院校占的比例都不高;在向跨国公司输出科研成果方面,部属院校比省属院校要高出一倍,而民办高校的统计是零。这主要是由民办高校教学为主的特点所决定(见图2)。
本科院校和跨国公司的合作项目主要是设立奖、助学金和为专项科研课题提供资助;专科院校主要是企业委托的定向培养、培训和联合开发教材和课程;其他、非学历院校和跨国公司的合作项目基本上都是企业委托的定向培养、培训。
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和跨国公司的合作共同点是企业为学生提供定向培养、实习培训和举办招聘会。而互派人员授课和互做报告、举办竞赛、大奖赛等合作主要是在普通院校开展。
在校生在跨国公司实习与毕业后进入公司工作呈正相关
高校在校学生到企业实习是学生入职前必不可少的培训内容之一。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到,有14.69%的部属高校回答本校在校生进入跨国公司实习人数非常多,而省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比例分别为4.46%和8.33%;有76.92%的部属高校回答“有,但数量较少”,而省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比例分别为65.32%和83.33%;有30.20%的省属高校回答说没有在校生进入跨国公司实习,而部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比例分别为8.39%和8.33%(见图3)。无论是普通高校还是成人高校,回答“在校生进入跨国公司实习有,但是数量较少”的比例都占到2/3以上(见图4)。
北京中医药大学与我国境内的医药跨国企业有着长期的合作,如瑞士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美国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美国礼来制药公司,美国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与北中医招生与就业处合作,通过职业拓展协会,共同研究开发丰富多彩的活动,由企业赞助开展了“诺华杯职业规划大赛”“辉瑞制药校园宣讲会”“葛兰素史克校园宣讲会”等活动。日前,清华大学和美国华盛顿大学合作在美创建的全球创新学院(Global Innovation eXchange institute,简称GIX)正式启动,微软公司出资4000万美元作为启动资金。全球创新学院将以西雅图地区的全新设施为基地,开辟建立新的独立校区。这些措施和活动,都增加了毕业生去跨国企业就业的机会。
调查显示,在校生进入跨国公司实习数量多的,毕业生进入跨国公司的比例越高;在校生进入跨国公司实习的比例越高,高校接收跨国公司的员工来校学习和培训的也多,大学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呈现一种正相关的关系(见图5)。
人才是跨国公司与高校合作的核心
跨国公司具有全球战略目标和高度集中统一的经营管理,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把人才视为核心要素,这决定了跨国公司与大学密切伙伴关系形成的必然性。
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的君德·瓦格纳博士2013年2月在他的论文“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中提出显著的全球化趋势带来四个明显结果:1.以前,企业在一个国家里,只有一个市场,一个政府和一个文化;现在他们在一个国际化的大环境下运作;2.利用信息和交流技术,公司能够调度物流和后勤(例如,及时生产);3.各种人力资源的流动(例如:跨企业的,跨省的,跨国家的)是一个普遍的现象;4.在中外合作中,拥有不同文化背景和学历的人员为了共同的目标精诚合作。君德·瓦格纳博士提出跨国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的期望,其顺序是:操作技能,职业道德,初级外语,初级计算机应用能力,交际能力,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安全知识,身体健康、自学能力,管理能力。他还提出了能力结构图和核心能力图(见上图)。
由此可以看出,掌握专业能力的水平,包括专业知识、技能技巧,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综合判断和应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反应,构成了就业者的复合能力。这些能力是交互的,缺一不可。跨国公司为培养国际性复合型人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专业能力、学习能力、求知欲、国际视野是跨国公司衡量人才的标准
跨国公司是一种特殊的企业实体,它既具有一般企业的性质、作用、职能和社会责任,也有其自身的特征:国际化,多元化和内部化。正是由于这些特征的存在,使得跨国公司对新世纪的人才有自己的一套评定标准。
除了责任心和团队精神外,许多知名企业也十分重视应聘者是否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强烈的求知欲。尤其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企业往往将学习能力和求知欲作为考察的重点。很多跨国公司表示,公司并非很在乎应届生是否出自名校,也不是特别强调学生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因为他们对于自己的培训体系较为自信,认为只要应聘者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那一定可以通过系统培训脱颖而出,因此,在面试中这两项考核十分关键。
跨国公司非常强调人才的国际视野。国际化的公司,都强调同时开发本国市场和海外市场,而且公司海外市场的发展往往更快,人才的流动性非常强。不少跨国公司强调让本地员工深入了解西方文化和公司文化,使他们消除中西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许多跨国公司人力主管都强调:公司看好沟通能力强,英文出色,同时眼界开阔、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 (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