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海外瞭望
  

中澳面对面:做好教育选择题


    BBC纪录片《中式学校: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的播出,在国内外引起轰动。节目最后,“中国式教育”在英国大获成功,但其教育方式却发人深思。与此同时,央视《青春季》的播出,又将我们的目光引向了中澳教育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撞。中澳两国交换的青春,让我们看到了两国教育差异之余,也为“中国式教育”的改进提供了一条新思路。——编者


近日,我参加了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青春季》节目首映式活动。《青春季》是一档中外教育互动真人秀节目,我校高二学生于震京参加了赴澳大利亚节目拍摄活动,高二学生杨欢月接待了澳大利亚来我校拍摄的学生。

  首映式上,四名学生青春亮丽,多才多艺,他们用自己的异国经历诠释了不一样的青春。在为他们喝彩的同时,主持人的提问也发人深思:中西方教育的差异究竟在哪里,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成长,教育互动的意义和价值又是什么?从节目的最初制作到最后成形,我真正体验到了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异。学生于震京所经历的选拔与拍摄过程,似乎就是一个中西方教育碰撞的过程,留下了许多教育之思。

  学生为何学:体验还是展示

  最初中央电视台到我校选拔学生拍摄《青春季》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应该把学校学生最好的精神风貌展示出来。那么,是学校直接推荐还是自由报名筛选呢?经过一番争议,学校最终决定在高一年级自由报名进行筛选。因为要去澳洲拍摄,又要有看点,英语口语和才艺、沟通能力成为筛选报名学生的首选条件。经过两轮筛选后,两名男生、两名女生脱颖而出。

  与剧组一名工作人员沟通中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你们的学生都太好了,缺乏一点小个性、小主张,哪怕一点小缺点。的确,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总在追求完美,希望学生成为各方面都表现出色的人。由于过度在意结果的呈现,而忽略了过程的真实,学生参加选拔也是如此。他们急于展示自己最出色的一面,刻意掩饰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于震京回忆与澳洲导演沟通的经历时说,他被选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真实、不做作,不刻意为选拔准备什么,而只是抱着体验异国生活的纯粹想法。

  于震京在北京八一中学读初中时,常能在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等活动中看到他的身影。初三毕业后,他参加学校组织的“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实验室发现之旅”,体验了大学实验室研究经历。高一年级的游学课程又为他打开了古都文化之门。或许正是如此丰富的学习生活体验,才让他勇于面对新的挑战。

  沈军校长曾说,他希望八一学校的学生是阳光、积极、向上的,学校“十二个人才品质基因”能真正融入学生的内心,当他(她)走出校园时,成为品德好、品行优、品位高的国际创新人才。

  学校的教育工作,更看重的是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多成长、体验的机会。学校教育的价值在于能否为学生未来成长做好价值引导,让其成为真正有社会价值的人。

  课程怎么选:必选还是自选

  “中国学生每天的课程特别多,一天要上8节课,而我的学校课很少,有时候一天只有两节课,这样,我可以更自由地选择我喜欢的内容”。《青春季》第一集,澳大利亚女孩在谈到中国上课经历时说了这样几句话,她的经历在于震京那儿得到了验证:“在澳洲学校,我有更多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地理课竟然是用野外任务探究的形式上课!”

  澳洲的课程形式也正是我们学校思考的课程改革方向,即学校如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同时让他们学会选择。

  八一学校的育人目标是造就品德好、品行优、品位高的国际创新人才。作为八一学校的学生,不仅需要传承“正直”的优秀素养,还需要磨砺“自信”的良好品格,更需要拥有“包容”的精神。基于此,我们正在探索如何依托课程,适应不同年龄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结合我校“军魂铸人、学科育人、生态立人”的办学特色,重新梳理建构适合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的新三级课程体系,即基础型、拓展型和学术型。

  基础型,就是把高考中的必修、必选模块作为课程基础,是高中学生完成学业的必备基础性课程。拓展型,主要是把国家课程中除必修、必选外的任选课程和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作为课程资源,在此基础上,整合一套适合学生专业基础或者专业兴趣的体验式课程。这些课程实际上是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未来职业生涯的方向,增加学生对多元文化、历史人文、国际化知识的理解,开阔学生视野。学术型课程是最高级别的,是对某些专业领域知识的拓深,比如物理、金融、工程等专业方向知识的提前体验和学习。这类课程是针对学有余力,又有比较明确发展方向和兴趣特长的学生。

  有了课程资源,并不意味着学生一定有更好的发展。学生能够从容面对纷繁复杂的课程,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因此,学校针对高一学生开设生涯规划课程,针对高二设计有计划的职业体验活动,针对高三开展“大学专业早知道”、“学长带你体验大学生活”、“未来职业介绍”等系列活动,让学生从高一开始,就对自己未来三年的学习有规划、有设计、有选择。

  教学教什么:知识还是生活

  还记得在北京体验学习生活的澳洲女孩,面对教师难度较大的课程内容,受着语言不通的煎熬,一脸茫然,而同教室的小伙伴们,一脸淡定、奋笔疾书。正在澳洲拍摄的于震京却正在体验室外的课程,打捞水中生物,进行观察体验。于震京所面临的障碍主要是学科性强的语言障碍,但澳洲女孩所面对的,不仅仅是语言障碍,还有知识内容难度、深度的障碍。于震京与澳洲女孩儿所经历的,正是中西方教育对撞的一个缩影。

  国内的基础教育给予了学生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但也有一些问题不可回避:学生所学的知识会运用吗?他们能将之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吗?2014年北京市出台的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中提出“建构开放性的教与学模式”、“鼓励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等,给了教育者一个非常明确的方向,即学科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关注学生的学习实践体验。改变教师固有的教育观念,迫使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开发新的课程,满足学生需求,这并非易事,但学校还是在实践中迈出了艰难一步。

  改变教师观念。基于深化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于2014年组织专家团队,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开发了“深度学习”的教学改进项目。八一学校基于该项目,着力于推动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通过行动研究,进行教学实践探索。“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它强调学习过程的体验。尽管我们只做了初步尝试,但还是欣喜地看到细微的变化正在发生,学生学习、教师教研、关注视角、学习资源的利用上都在发生变化。

  开发技术类课程。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际应用型课程,在实践体验中感受知识的魅力,让他们深切体验知识与应用的结合。“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课程、“工业4.0”、生活技能类课程陆续被引入课堂,如“服装设计”、“烹饪课”、“3D打印”等。此外,学校增加理科实验类课程,引入污水处理系统、风力发电系统、太阳能系统等,设计楼顶花园、建造温室大棚,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时时处处感受学科知识的应用与魅力。澳洲女孩在体验服装设计课程时很开心,她为学生设计了一款新校服,并和小伙伴们在学校涂鸦墙上留下创意作品。她还体验了学校传统文化课程,如书法、武术、绘画等。这些课程让她多角度了解了中国文化与生活,也结识了许多中国小伙伴。

  关注多学科整合。学校在初中开设科学类课程,在高中开设理科、文科综合实践类课程。关注学生学习体验,组织学生参与大学项目体验课程,参与北京市翱翔计划体验课程等。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作为教育者,应该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学习生活场,而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

  沟通为什么:礼貌还是融入

  到澳大利亚拍摄三天后,于震京发回一条微信:“这边新环境有点手忙脚乱……现在是第四天了。第三天去了学校,和家庭相处得很熟了,他们对我简直不能再好,家很大,临海,景色无敌好。学校同学状态和中国完全不一样,都特别淘气、热情。‘特别孩子’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已经基本融入了。”而在去澳洲前,于震京还在担心:“我担心他们用一种礼貌的热情看待我。”

  的确,《青春季》将中澳学生空间互换,在教育理念大碰撞的同时,也是两国文化的交流与对话。而在八一学校,我们也不断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以及培养学生的文化融合能力。

  解读传统文化,提升素养。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学校教育中也应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而根植于学生生活实践的文化传承,才是真正落地的价值引导。因此我校通过“国学讲堂”“经典诵读”“元宵灯会”等形式,把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内容引入课堂和校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人文情怀。

  为了让每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都获得精神成长,我们还特别关注了小、初、高学段衔接教育,把国学经典、学校文化、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活动做整体设计,形成系列。例如,在不同学段开设国学系列课程,小学有“经典与练笔”“经典与养成”等系列课程;初中开设“古诗诵读”;高中开设国学课程,有校本课程“来自孔子的智慧”、“唐宋诗词十八讲”、“走进红色经典”等。

  拓展文化视野,完善体系。我校的办学理念是“为学生的品质人生奠基”。有品质,意味着学生的视野更开阔,学生的胸怀更宽广,学生的积淀更丰厚。因此,我校设计了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走进高校、走进企业、走进博物馆、走进文化名胜,力求把活动课程化、系列化、可视化。在活动中,学生解读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感悟家国大情怀。活动后,学生们以不同的形式分享学习的思考与沉淀,真正体现游学课程在学中游、在游中学的特点。

  同时我们也充分利用校友资源、社会资源,注重知行结合。我们把名家、校友请进校园,进行高端讲座、校友访谈等活动;带学生走进高校、社区、企业,甚至带学生走向世界,开阔国际视野;为家长开设“道德经与家庭教育”系列讲座,提升家长的国学素养与教育经验。

  均衡校本与国际,凸显特色。八一学校素有“军魂铸人”的办学传统,因此构建了具有学校红色传统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而围绕“生态立人”的办学特色,以学校科技特色和生态教育为核心,以生态校园建设中的景观、技术等硬件及环境为依托,形成特色的生态课程体系。

  此外,还以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多元智能理论”和美国青少年核心能力标准(CCSS)为理论依据,研发国际多元素质课程,为八一学校的学生提供一套基于未来人生发展的整体精英培养。(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5-09-23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