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校—企业双元培养体系为核心的德国职业教育,在行业里一直似标杆般存在。10月18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的“中德职业教育论坛”上,一个信息引人关注:2013年德国参加双元制教育的新学员不足50万人,历史上首次低于大学新生,这一转折在德国国内引发的争议震荡至今。
“职教榜样”因何失去吸引力?这对正在推进产业能级提升、急需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大量高级技能人才的中国,又有何借鉴?
曾经坐等学生,如今招徕学生
德国《时代》周报教育政策通讯记者托马斯·凯尔斯坦将“这真是一个有重大历史影响的转折”来形容这个变化。
目前德国双元制教育在校人数约140万人左右,涵盖德国国内327种须经培训的职业,法律规定培训时长为24个月至26个月不等。几十年来,以双元制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德国产业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着专业技能人才。因德国在产业经济领域的稳健发展,这一理念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成为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大方向。
然而,德国双元制教育的新申请者自2013年以来呈减少趋势。许多企业抱怨,他们找不到适合学徒岗位的申请者(双元制教育中,学生同时在企业以学徒身份学习)。企业以前坐等申请者,现在却要主动招揽学徒,比如支付驾照费用等。专家分析,这其中固然有适龄青年人口减少的因素,但德国前联邦文化部长尤利安·尼达吕梅林曾在2014年撰文,将其归结为“学术化幻想”。在德国,追求尽可能高的学历被视为获取美好职业未来的保障,这一看法呈愈加普及之势。
废除推荐制度,学生推迟定位
“倘若政治界及经济界不能及时逆向调控的话,我们将眼睁睁地面对专业后备军匮乏的恶果。企业界将怎样面对那么多并不符合需求的大学生?他们必须费时费力补充技能,对企业及大学毕业生双方而言都是个大问题!”德国创新重镇巴符州的工商代表大会主席彼得·普利茨博士道出焦虑。
以巴符州为例。据调查估算,目前就业人数和岗位间供需差距为7.5万左右,到2030年差距将达到近30万,其中对高学历人士的需求缺口在2万到2.5万之间; 而对具有双元制或继续教育背景的人员需求缺口将由目前不到6万,陡增至31万。普利茨介绍,针对这一情况,巴符州正推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措施——废除强制性的小学生升学推荐制度。一直到近几年,德国学生从小学升至高一级的学校均由小学教师提出推荐意见,明确指明孩子应该就读哪类高一级学校。家长如有异议,也可做出其他选择。“家长当然都想让自己的孩子碰碰运气,圆大学梦。”普利茨说,废除推荐制度,给父母、孩子有更多时间了解自己的学业状况及职业发展潜力。与之配套的,是州内所有学校下一学年度将开设新科目“经济、职业与大学学习入门指导课”,希望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可学到经济基础知识,而且对自己职业发展有基本的轮廓概念。
中国产业调整,职教与时俱进
“德国许多中小企业是家族企业,他们更注重的是企业如何立足行业并传承下去,这决定了行业内对于双元制教育的内需。而在中国,不少新兴的中小企业考虑更多的是如何上市,”一位德国专家坦言。他强调,不同社会语境以及行业特点,对观念的引导,以及教育体系的构建有着决定性作用。
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信息技术学校校长邬宪伟此前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上海发展离不开制造业基础性支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重组、优化升级,需要大量优秀一线技术人员和工程师。2010年,本市推出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试点范围已逐步扩大至中职、独立设置的高职、本科院校下设的高职学院。至今已设“中高职贯通”试点专业105个,就读学生近1万人。去年9月起,上海在全国首推中职教育—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在3所中职校和2所本科院校试点,首批计划招生120人。未来,中职、高职、应用本科和专业硕士之间还有望形成一个学历提升的全新通道,让每一个有兴趣进入职业教育通道的学生能够找到成为行业精英的机会。
最近,美国学者威廉姆和埃里克撰文提出,有着成功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国家,不是那些努力培养“当前经济所需要的技术工人”的国家,而是那些着眼2030年后经济情况的国家。(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