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海外瞭望
  

在日本当妈妈:家庭是孩子的起点


      我的女儿喜之7岁了,在东京郊外的一所公立小学上一年级。4年半前,我和喜之从国内搬来日本与先生团聚。那时,两岁半的喜之一句日语都不会说,而我也放弃了工作,专心当起了全职主妇。生活对于我们来说,是个全新的开始。最初,我也经历过一段手忙脚乱、捉襟见肘的日子,但是看到周围那些生养了两三个孩子却仍然神采奕奕的日本妈妈,我便告诉自己:坚持下去,你一定能做到!这些年,我在观察和实践中逐渐发觉,原来自己的许多育儿常识并非正确,培养孩子的理念也需要不断修正。这些差异与挑战,让“在日本当妈妈”这件事在辛苦之余,也变得十分有趣、有意义!故事很长,我想分家庭和学校两个部分来聊一聊几年来与日本教育碰撞的经历和体会,与所有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分享。

  家庭是一个孩子的人生起点,而孩子则是父母的人生写照。一个急躁蛮横的孩子很少拥有宽容温柔的父母;而一个安静平和的孩子也很难出自一个硝烟弥漫的家庭。来到日本之后,我与女儿喜之开始了之前不曾有过的全天候朝夕相处的日子。在长时间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也会发疯般地烦躁,脑海里充满各种暴力的画面;原来自己也是如此迷茫,面对哭闹的小人束手无策。静下心来,我选择后退一小步,观察孩子、观察生活,同时反观自己的内心。或许就是这一小段距离,让我看清了许多之前不曾觉察的事实。

  孩子,慢慢来,你自己能做到

  刚到日本前半年,喜之还没有开始上幼儿园。每天上午,只要天气允许,我都会带她出门散步、买菜,再到附近的小公园去玩一玩。说实话,带孩子去公园玩是一件特别累的事。她不停地在动,一会儿要滑滑梯,一会儿要荡秋千,一会儿要玩沙,一会儿要爬杆。而我得在附近守着,时刻保持警惕,怕她滑着摔着,防止她吃手揉眼睛,还要记得防晒、喂水、擦汗以及带去上厕所。

  国内的妈妈们应该特别理解我吧?孩子忙着玩,而家长更“忙”。可是日本的妈妈们却把孩子们放下,就在一旁的长椅上坐着休息或聊天了。怎么人家可以如此轻松?难道我的辛苦都是多余的?诧异之余,我开始留心看她们是怎么带孩子的。

  我这才发现,两岁多的日本孩子有许多事情已经开始自己做了。比如孩子想进沙坑玩耍,喜之一喊妈妈,我就赶快跑过去帮她脱鞋脱袜卷裤管。而日本妈妈则只是冲着孩子点点头表示允许,孩子就一屁股坐下来开始自己脱鞋了。玩热了要脱衣服时也一样,孩子能脱就自己脱,脱不下来的时候妈妈才帮帮忙。那么小的孩子哪怕做一些比如穿衣脱鞋之类最基本的动作其实都是很慢的,可是日本的家长宁愿耐心等待,也不轻易出手相助。衣服弄脏了,妈妈们也不在意,因为来公园玩,穿的衣服本来就不是为了干净好看准备的,而是以容易穿脱、方便活动为主。与其说这是妈妈获得解脱,不如说是孩子获得了自由呀!反省一下自己,一天到晚不知道要对喜之说多少次“快点快点”,我深深感到教养孩子首先要修炼自己。

  后来上了幼儿园,每天都要换鞋换衣服,喜之总是动作很慢,我担心她会因此着凉,也曾委婉地向老师提出希望得到照顾,可老师却笑着对我说:“孩子在很努力地尝试呢,多多练习就会快起来的。”原来,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缓慢重复的练习,为孩子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呀。大人们动作麻利的帮忙,其实不过是为了自己方便而已!日本的幼儿园里那些看似烦琐的小规定,比如进楼要换室内鞋,脱掉外套换罩衫,体育课要换体操服,每人一个小抽屉自己整理,吃饭要铺餐垫,小桌椅用完要集中收纳等,一开始我以为只是出于日本人爱整洁的习惯,慢慢才理解到背后的深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身体自己爱护。”这是日本从幼儿园开始教给小朋友的道理,也是日本家庭教育孩子的基础。

  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学语言一样,需要一个点滴积累的过程。刚开始或许很笨拙,但是不断练习之后,会有一天忽然就开窍了似的突飞猛进。喜之上大班的时候,幼儿园组织了过夜的小旅行。老师写了很详细的行李清单和分袋整理说明,让小朋友尽量自己收拾行李,这样就算妈妈不在身边也可以很快找到需要的东西。喜之第一次离开爸爸妈妈独自在外过夜,非常兴奋,而我则忐忑不安,担心她能否照顾好自己。后来从幼儿园发回的照片和喜之的讲述,我惊喜地发现这些不过五六岁的孩子简直太能干了!不但自己洗澡穿衣,还能两人配合着一起铺床叠被,甚至互相帮忙梳头。喜之开心得不得了,根本顾不上想念妈妈。我虽然暗自有点小失落,但也真心为孩子的进步感到高兴。

  日语里有个词叫作“見守る”,意思就是“默默守护”。在日本,常常会看到幼儿园或者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背着书包外加手里大包小包地走在路上,哪怕妈妈就在身旁一起走,也很少帮忙。孩子们从小就被教育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还要别人帮忙是羞愧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太操心未必是好事。有时候我们只需要多给孩子5分钟,允许他们慢慢来,鼓励他们自己尝试去做,那么孩子一定会用他们天生的智慧给我们意外的惊喜。

  有一种冷叫作看着都冷

  喜之上幼儿园的第一年,几乎每个月都要生病,常常一咳两个星期,几乎令我崩溃。每次与国内家人视频,总被说喜之穿得太少,容易着凉感冒。可事实上,与日本孩子相比,喜之一直算是穿得多的。幼儿园有制服,小女生是圆领衫背带裙加外套,冬天很冷的时候可以穿大衣,但是上校车就要脱掉,到了幼儿园还要把制服外套也脱掉,换上单层的罩衫。我会在圆领衫的外面作调整,春秋天加一件线衣,冬天加一件毛衣,背带裙下面也给喜之穿上打底长裤。

  的确,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里,喜之从来没有穿过秋裤,身上的衣服也很少超过三层——这大概就是国内标准的穿太少吧!

  看看一起上学的日本小朋友是怎么穿的吧:喜之开始穿长袖,他们还穿着短袖;喜之在长袖外面加了线衣,他们开始穿长袖或者仍然穿短袖;喜之把线衣换成毛背心,他们仍然只穿长袖或加一件短袖保暖内衣;喜之穿上了羊绒毛衣,他们才开始在长袖外面加一层毛线背心或者一件套头衫。两条小腿一年四季光溜着的孩子也大有人在,只不过是袜子长短不同而已。真是看着都冷啊!

  妈妈们倒是穿得挺暖和,见面打招呼还说着“今天好冷啊”,可是孩子们却一面吸溜鼻子一面也不见加衣服。我问孩子们冷不冷,他们总是跳着说:“不冷不冷!”日本孩子不仅是上学时穿得少,平时在家或出门也远比中国孩子穿得单薄。东京的纬度跟青岛差不多,冬天也是会下雪的,可是别说秋裤,孩子们连毛衣都很少穿,顶多是一件含绒的套头衫加上轻薄型的羽绒服。只有滑雪之类的长时间户外活动时才会比较厚实地包裹起来。

  我忍不住问日本的妈妈朋友:孩子穿那么少不怕生病吗?她们笑着解释说,孩子们都是好动的,动一动身体就会热起来,如果穿太多的话,出了汗再吹冷风反而更容易生病。而且白天冻一冻,晚上回家泡一个热水澡,身体就暖和了,所以并不担心。就算是生了病,也很正常,小孩子上学不就是细菌大交换吗?

  后来,在与儿科医生的交流中,我更加理解了日本人看待孩子穿衣和生病这件事的态度。他们认为,孩子穿得少并不会直接导致生病。婴幼儿期生活环境特别干净的孩子,进入集体生活后反而更容易生病,因为他们的身体认识的细菌太少,一时招架不住。而通过一次次生病,孩子的身体得到了“学习”,慢慢就适应了生存的环境,同时身体随着成长变得强壮,也就不那么容易生病了。相反,小时候不太生病的孩子,身体很少经历考验,长大后在压力和不规律生活的重荷下反而变得脆弱的情况也并不少见。

  喜之在经历了频繁生病的一年之后,健康状况也慢慢稳定下来,上小学之后,居然一整个学期都没有感冒。这几年里我时常感叹,顺顺利利地养大一个孩子可真不容易。其实,孩子生病或者受伤都是在所难免,父母在这种情况下的心态很重要。呵护孩子的健康和平安,需要妈妈积极学习科学的育儿方法,也需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相信有苗不愁长。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是我们从小被教育的一句话,现在我们也用它来叮嘱孩子。与此同时,我们又要求孩子见到叔叔阿姨要问好,希望他们对人有礼貌,主动交朋友。仔细想来,这不是有点儿自相矛盾吗?当然,我特别理解在诱拐事件频出的社会环境中,为人父母的心有多么紧张,生怕孩子出意外。

  陌生人真的很可怕吗?一个孩子可不可以既落落大方又懂得自我保护呢?当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希望能给她一个更好的答案。这让我想起最近发生的一件趣事。

  有位朋友前段时间搬了新家,邀我去做客。离开的时候,我们站在门前的人行道上聊天,身边不时有放学的孩子们路过。有个七八岁的小姑娘停下脚步,看了一会儿朋友的新房,然后对我们说:“你好!你们是新搬过来吗?”朋友答:“是呀。”小姑娘接着说:“这里原来是个自动贩卖机,我以前经常来买饮料的,现在没有了真可惜!”看她一脸遗憾的表情,我赶快安慰她:“没关系,一定会有新的贩卖机的。”“嗯,那样就好了!”说完小姑娘便与我们挥挥手,继续往前走。这孩子真是天真可爱呀!我和朋友微笑着目送她。短短几句对话,给平凡的日子增添了一抹小温馨。

  在日本,形容一个好孩子的首要优点就是能大声有朝气地与人打招呼。如果你到一所日本幼儿园或者小学去参观,一定会被孩子们的笑脸和问候打动,因为他们看上去是那么热情友好,充满活力!不仅仅在学校里讲礼貌,日本孩子在生活中通常也是彬彬有礼的。邻里之间哪怕不认识,见了面也一定会问好,大人小孩都是如此。我和喜之出门散步的时候,偶尔也会和陌生人聊几句,尤其是在樱花或者是红叶季节,大家虽然互不认识,却一起欣赏和赞叹大自然的美好,是件非常令人愉快的事情。

  当然,不惧怕陌生人并不等于鼓励孩子随便和陌生人说话。日本孩子从上小学开始就完全自己上学、放学了。公立小学一般都在离家徒步距离内,私立小学则通常需要乘坐地铁或公车才能到达。每天往返途中是否会发生危险,谁都无法保证。日本孩子有哪些办法保护自己呢?

  首先,日本的父母和学校都会教育孩子,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予的好处,并且最好结伴而行。事实上,日本人在表示好意的时候也都很谨慎。比如一些小店看到小孩子来就会提供糖果,但是一般都要先征求家长的意见以后才给孩子。妈妈们带孩子一起出去玩儿,分享点心的时候也要先确认一下别人的孩子能不能吃。我总是对喜之说,可以跟陌生人说话,但是不要告诉陌生人自己的姓名住址,也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予的东西或者跟着陌生人去别处。

  除了安全教育以外,日本的儿童防范措施也比较周到。孩子们的书包上都会挂着伸手可及的警报器,一旦发生危险,孩子可以拉掉开关,警报器就会发出尖锐的响声,直到把开关再插回去为止。如果是儿童手机上附带的警报器,则会同时通过定位系统把孩子的位置发送给父母。通学范围内的街道两旁的商铺和住家,大多会贴上机器猫图案的“儿童110”标志,表示愿意为孩子提供帮助和庇护。这样一来,家长就能比较放心地允许孩子独自上路了。

  一个有礼貌的人,首先是一个有安全感的人;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家,也理应有一个平安和谐的社会。我们的每一个朋友,都是从彼此陌生到彼此熟悉的。当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或许也可以换一句话:“不要害怕陌生人,但是要学会保护自己!”

  妈妈牌爱心弁当

  有很长一段时期,我和喜之每天的睡前话题都是“明天的弁当(也作“便当”)里放什么好”。我总是努力把各种食材形容得很美味又很营养,好让这个不爱吃饭的小孩能够在心里对第二天的午餐有所期待。喜之上幼儿园3年,我大约做了一千份弁当,也因此养成了早起的习惯。有时候朋友看到我做的弁当照片会说:“你好厉害啊!”也有人说:“每天早起做弁当真是辛苦!”事实上,做弁当绝对是一件熟能生巧的活儿,而且如果孩子每天回来递上一只空空的弁当盒,对你说“今天的弁当真好吃”,妈妈是一定有力量一天天坚持做下去的!

  大部分日本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吃妈妈做的弁当,小学一般有“给食”,妈妈可以轻松6年,但升入中学后又要开始带弁当,而且份量要够足才行。除了给孩子做弁当,很多日本妈妈还要给爸爸做带着上班的弁当,因此早晨的厨房总是安静而忙碌的。热腾腾的米饭通常要放入一粒梅子或者撒上一些芝麻盐来防止变质,配菜要尽量选择汤汁少的品种以方便携带。另外,荤素搭配和食材的色彩也很重要。

  或许有人要说,弁当不就是盒饭吗?中国多的是啊!的确,如果就食物本身而言,弁当跟盒饭是同类,而且日式弁当通常是不加热直接吃的,味道也不一定胜过热腾腾的盒饭。但是吃盒饭大多只是图个方便快速,而吃弁当却更注重心意。可以这么说,买来现成的简餐叫“盒饭”,自家制作的才能叫“弁当”呢。我曾经问过一位日本友人,为什么日本人明明有那么多外食选择,却对弁当情有独钟呢?她想了想,慢慢地说:“其实也说不上来具体原因,但是从小吃妈妈的弁当长大,现在为自己的孩子做弁当也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事。而且像赏樱花、运动会、秋游那样的活动,如果没有带上弁当,也总觉得缺点儿什么似的。”这让我记起去年5月我们一家到北京旅行,喜之在颐和园看到春游的国内小学生从书包里掏出面包、饮料和小零食来吃,很惊讶地问我:“他们的妈妈没有做弁当吗?”

  在日本的教育中,妈妈的手作弁当是“食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日本女明星纵使再忙再累,也会早起亲手给孩子做弁当,可见日本人对弁当的重视。的确,弁当里的食材有“从山里来的”也有“从海里来的”。更重要的,是里面盛满了妈妈的爱心。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吃完了弁当,总是要双手合十表示感谢。学年结束,幼儿园还会给妈妈们颁发奖状,表彰妈妈们每天坚持不懈的努力。这一切,使得妈妈牌爱心弁当成为一种关乎亲情的味觉记忆。(新闻来源:中国民族教育)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6-03-11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