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7日,我校陶行知研究中心举行“晓庄学陶之旅”活动。活动内容为:带领学生参观南京陶行知纪念馆、祭扫陶行知先生墓,以及参观南京总统府。旨在通过此次活动传播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及教育理念,帮助同学更好更全面真实地认识“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同时,通过此次南京之旅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给大家创造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
此次活动的带队老师有:陶行知研究中心的屠棠老师、吴雁老师和教育学院的俞可老师。参加此次活动的学生为我校教育、人文、信息、生环等不同学院的本科及研究生代表共15人,分别是:高玲玲、袁媛、许嘉良子、李岑、魏旖、吕昊、王珏、林宝如、徐朗朗、殷星、张琳梓、许思源、韩宏历、李彬、郑志鹏。
驱车三百公里,一路颠簸劳顿,大家难免略感疲惫。但是当我们到达“犁宫”(陶行知纪念馆馆名),顿时便没有了倦意。大家安静地倾听陶馆老师的讲解,沿着展馆顺序,我们体会着陶先生漂洋过海求学的艰辛、学成归国办学的决心。从晓庄到育才,从江苏到重庆再到上海,我们随着一幅幅旧照片回顾历史,我们感动于他不变的信念。
犁宫全貌
同学们认真参观展厅
陶馆老师耐心讲解
修建在半山腰上的这座坟墓简约大方,并不奢华。横梁上醒目的“爱满天下”四个大字是陶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陶先生留给我们宝贵的教育思想遗产。就是在这幽静的山腰,这样的坟墓,简单、庄重,让人肃然起敬。就是这样朴实的话语,一如他的一生,平凡却伟大。
同学们参观陶墓
学生代表敬献花圈 屠棠老师致辞
我的收获:
| 这次南京之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前,我印象中的陶行知先生只是一个模糊和离我遥远的教育家。而这次来到晓庄遗址,让我真实地触摸到了陶行知先生。他也不是什么伟大大、严肃的人,他只是一个有血有肉,为了实现自己教育梦想的男子汉。我想这就是我这次最简单也是深刻的感受吧。 |
汉语言文学(师范) 张琳梓 | |
| 作为一个教育家,陶先生的理想、事业、生活,乃至整个生命,都充满了爱。他让这一种大爱洒在了南京,洒在了上海,也洒遍了全中国。我相信他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从当时延续到现在,也必将传播到未来,日益发扬光大。我想,“万世师表”,赞颂的就是像陶先生这样的一代宗师。 |
殷星 | |
| 此次活动,给我印象的当属那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们了。走进南京晓庄的实验国际学校,仿佛又回到了童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学校的大操场。看着操场上的跑道,儿时的滑滑梯,未进校门,已闻笑声。那种充满童趣的笑声,无邪的,灿烂的。走进教学大楼,仔细看每个班,都有一个特殊的名号——烈士的名字。而每个班级的门口都有一张自己班级同学们属于自己的集体照。照片上的他们,笑得那么自然,没有任何的拘谨和做作。我想,这个就是他们照片中所述的,阳光生活,健康成长吧。 |
人文学院研究生 许嘉良子 | |
| 当我身处南京之时,我终于体会到了南京作为一个六朝古都所蕴含的厚重的历史文化感与沧桑感。首先,我们去参观了陶行知先生所创办的晓庄小学,听到学校老师的讲解,我才知道原来“晓庄”是第一所乡村小学的意思。当我知道了陶行知先生的事迹后,我深深地感动于他在那样一个战争动乱的年代,执着地追寻并践行自己的教育理想,他无愧于“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称号。总之,这次南京之旅,我觉得很有意义。 |
汉语言文学(师范) 林宝如 | |
| 进入纪念馆,最感动我的是几幅“小先生”照片。画面上,同样是孩子的几个学生在开设班级教另外的一些孩子认字。在当时的中国,教育落后,师资紧张。要想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有书读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陶先生的这种“小先生”思想,很好地起到了普及文化的作用,而且融入了即使是今天也相当先进的教育思想------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老师教学生,学生再教没有机会接触学校的孩子们,真是和谐美好的画面。感谢陶行知先生,把他的思想延续下来,把这份美好延续下来! |
许思源 | |
| 一个人为了一个理想穷尽他的一生,这本来就是一件非常令人为之动容的事情。陶先生他的理想是在那样一个水生火热的旧中国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他的理想关系国家发展、民族进步!而他为这样伟大的理想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秒。这样一个将全部生命都奉献给教育事业的人,怎能不令人钦佩?他无愧于“人民教育家”的称号。进入陶馆学习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
人文学院研究生 袁媛 | |
(编辑报道:袁媛;摄影:吴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