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我们一起把它种下!”中国黑河学院的汉语教师张航扶着树苗,她曾经的学生、孔子学院学员、多年的好友阿丽萨迅速地将土填满,一会儿工夫,一棵杨树苗便笔直地“站立”在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的友谊公园内。
2012年,张航作为国家公派教师在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孔子学院工作时,身着一件素色荷花旗袍,这是张航留给学生的“中国印象”。从体现民族特色的旗袍、唐装开始讲解,张航带着学生们走进广阔深邃的中华文化世界。当学生们情不自禁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表示惊叹与向往时,张航说,她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无比自豪。在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执教的三年里,她与阿丽萨以师生名义相识,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5月14日,黑河学院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共建的孔子学院在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举行十周年庆典活动,张航与阿丽萨如期相会,让这一段因汉语学习而结下的师生情谊,又增添了新的色彩。
在庆典活动中,来自布拉戈维申斯克第十一中学的女孩达莎说,她喜欢学习汉语,喜欢中国文化,非常希望到中国继续进修学习,未来能够从事与中国相关的事业。
“爸爸妈妈之前带我去过中国黑河,我很喜欢中国的文化和美食,从黑河回来后,他们就让我来孔子学院学习中文了。起初他们不相信我能学好中文,我现在可以骄傲地告诉他们,我不仅可以说中文,还会写毛笔字。”达莎一边说着,一边拿起毛笔,工整地写下了一纸漂亮的汉字,现场观众无不惊叹。
在新世纪初期,随着中俄两国经贸、旅游、文化、人员等方面交往日益频繁,无论在俄罗斯官方还是民间,学习汉语的需求急剧增长。一直与俄罗斯开展合作交流的黑河学院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建立孔子学院。而有着87年历史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位于俄罗斯远东阿穆尔州,是该州最著名的大学之一。当时整个俄罗斯远东地区没有一所华文学校,因此在那里推广汉语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
在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孔子学院总部的支持下,中国黑河学院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共建的孔子学院于2007年5月正式成立,这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第一所孔子学院。
成立之初,学院面临不少困难,但工作人员尽一切努力解决了师资力量薄弱、教材购置和运输以及经费不足等难题,有效保障孔子学院各项汉语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开课第一期当地就有170多人报名,首期学员人数之多在全球孔子学院中也是首屈一指的。在孔子学院一周年庆典仪式上,孔子学院俄方院长、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外事处处长古哈连科·尼古拉·弗拉基米尔激动地说:“第一年,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孔子学院积极传播中国文化,这是一次邻里之间温暖人心的文化之旅。”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保持师资队伍相对稳定是孔子学院发展的根基。前往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孔子学院任教的国家公派教师一直从黑河学院俄语、对外汉语、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等专业教师队伍中选拔,这些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对俄交流工作经验,满足了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的需要。
孔子学院承载着传递文化的使命。这两所隔黑龙江相望的中俄高校,依地理区位优势,共建的孔子学院成为俄罗斯远东地区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在增进中俄边境人民友谊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十年间,来自中国的汉语老师们一次次地看到,那些金发碧眼的学生们从不懂一句汉语,到能够独立阅读一般的中文文章,能够将中文歌曲都唱得清晰、悦耳,并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十年间,几代孔子学院工作人员不断推进发展目标的实现,设置了布拉戈维申斯克市老年大学、第十四中学、第二十五中学、腾达4个汉语教学点,培养汉语学员10240人,举办各类文化宣传活动130余场,参与人数达到10万余人次。
十年间,为了满足学员的不同需求,孔子学院聘请10余位中俄汉学家为学员作中国文化专题讲座,邀请中国剪纸艺术家、书法家、画家、民乐家来到孔子学院展示中国文化,承办的“黑龙江省与阿穆尔州教育友好周”“迎奥运、学汉语”知识竞赛、庆祝中俄建交60周年图片展、“汉语言文化周”中国文化走进社区等活动,共吸引了10万余人次参加。
如今,孔子学院的学生从12岁的小学生到70岁的老人,无一不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能在剪纸课堂上独自剪出具有中国元素的剪纸,能在汉语课堂上书写常用的汉字和拼音,能在中俄交流活动中展示刚柔并济的太极拳……”谈及教过的俄罗斯学生时,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宗成菊说:“孔子学院为俄罗斯的学生打开了一扇门,拉开了一扇窗。这些孔子学院学生因此了解中国并爱上中国,作为一个汉语教学工作者,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这种成就感让我的内心感到丰盈。”
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作为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为世界各国民众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推进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文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掀起“汉语热”的今天,黑河学院与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携手将孔子学院打造成为中俄文化交流中心,使中国文化传播的种子,在一江两岸阳光雨露的共同沐浴下,最终绽放成娇美多姿、芬芳四溢的友谊之花。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