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某示范小学一年级教室,熊老师给新生们上了堂劳动课,教孩子们扫地、抹桌子。看到孩子的小手小脸脏了,头上满是汗水,窗外接孩子的家长纷纷嘀咕开了:“教这些有什么用”、“孩子是来学习的,又不是来劳动的”……
孩子不会劳动了
谈起上劳动课的初衷,熊老师说,新生进校第一周,安排学生做清洁时,孩子们都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几个胆大的孩子上前拿起扫把,扫得灰尘满天飞,抹桌子的孩子衣裤被水打得透湿。开学头两个星期,家长们不顾劝阻,跑到教室为孩子们打扫清洁。“现在孩子们的劳动能力在下降,是不争的事实。”熊老师在小学教书22年,对此很有感触。她说,上世纪80年代的小学生劳动能力很强,六七岁的孩子,大扫除时,捋起袖子上阵,扫地、抹窗、拖地毫不含糊。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出生的孩子,上小学时同样也是六七岁,但会劳动的少之又少,新生中不会用扫把、抹布的现象逐年呈上升趋势。班会课上,熊老师调查发现,班上36个孩子,只有3人接受过劳动教育。
能力退化原因多
“现在家里就一个宝贝,学习是家长关注的焦点,劳动离孩子们越来越远了。”采访中,与熊老师有着同感的教师不在少数。他们说,一些孩子不爱劳动不说,还对劳动表现出鄙视的态度,这与他们所受的教育不无关系。
一名年近五旬的老教师说,以前的教材里有不少宣扬劳动光荣的课文,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先洒水后扫地,我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而现在类似的课文在小学教材中再也找不着了,享乐主义的风气误导了家长的教育,也影响着孩子本身。
教师们说,在求学过程中,孩子劳动意识弱、劳动能力差,也许看不出什么影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将趋于激烈,从小的方面说,劳动能力差会阻止孩子们成才,从大的方面说,会影响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赵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