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曙明计划”西部志愿者慰问团纪实(三)
第二天,慰问团向孟连挺进。山路弯弯,群山连连,梯田入云,山林滴翠。东边日出西边雨,风过处山岚一片,追云而去,云雨交加。彩云之南气象万千,一步一景犹如万花筒一般展现着原生态的美。整整一天的长途跋涉,终于进入孟连境内,边防警察的出现,使慰问团意识到已达中缅边境。
大山里的小学操场
孟连,有着上海师范大学的3名西部志愿者——法政学院研究生宫建,在孟连县法院;旅游学院本科毕业生王雄,在孟连公信乡中学支教;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李胜,在孟连公良乡公居村小学支教。而王雄和连胜是在结束一年支教时又坚决地申请延期一年支教的。
傍晚时分,终于到达孟连县城,慰问团员放下行李便去采购2300多元的体育运动器材。我们的志愿者从来不说他们缺少什么,总是说学生们缺少什么,尤其希望慰问团能够带去体育运动器材。此次,慰问团在孟连县城采购了不少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和长绳、短绳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光盘等,给我们的乡村男教师们进行教学“输氧”。
慰问团所购体育器材
志愿者宫建与孟连县的领导热情地招待了我们晚餐。尽管云南喝酒的习俗太猛烈,让团里的人有些招架不住,云南的菜太辛辣,不太合我们口味,可是这顿饭大家都非常开心,融入他们风俗习惯的感觉,正是考察团所向往的真切体会。
孟连县考察的第一站是孟连县的一所小学,与我们志愿者王雄所在的中学临近。考察团同样给孩子们带来了卡片和运动用品,所有的孩子聚集在广场上,整齐有序。他们兴高采烈地评论起手中卡片上的世博建筑。
孩子们集中在操场上
记者看到一个孩子对着一张英国馆的照片苦思冥想,便问:你知道世博会嘛?她点点头:老师说过,也给我们看过照片。乡间的孩子们看着卡片,流露出的渴望眼神,正是将来走出乡间的一把钥匙。
来到孟连公信乡中学,志愿者王雄正上完课出来。厚厚的迷彩衣,在阳光下特别显眼。他告诉记者,这里的孩子对外界特别渴望,学习上网了以后,他把网上的新闻,图片或者视频放给他们看的时候,他们眼里透出的希望是非常让人感动的。
孩子们拿着手里的卡片合影
那天的午饭,我们是在村民家里吃的。因为下雨,露台没法坐人,于是我们总共几十个人,围坐在10多平米的房间里,生着火,好几条狗在桌底下来回走这觅食。相信他们准备的午餐已经非常“隆重”,可是考察团还是吃不惯,环境的艰苦完完全全地呈现眼前。
山里简陋的居住环境
来到李胜支教的孟连公良乡公居村小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异常蜿蜒的山路,台阶非常高,也很抖,下雨天里,路上经常有积水的坑。想必孩子们每日这样行走,非常的艰苦。
孩子们纯真的笑容
孩子们给我们表演舞蹈,翻跟头,拍照的时候,笑得特别灿烂,pose也很多。记者很好奇,为什么这样一个资源匮乏的村里的孩子们,却好像是到过几个学校的孩子里最活泼的一个。李胜说,其实他们有各种课程,例如音乐课可以学到很多歌曲,各个民族的孩子们有各式各样的“绝活”,所以在“文艺活动”方面都特别擅长。
表演舞蹈的场景
志愿者李胜是一个单纯又尽心尽力的男孩子,他总是笑地灿烂:“我这里不苦,吃好喝好,而且能带着这么可爱的孩子,觉得很幸福。”我们去参观他的卧室,空荡荡的房间,只有一个床算是“家具”,生活用品非常旧而且少,更没有电脑。全心全意地为着孩子,李胜过着“清教徒”一般的生活,砍柴,农活,教书,一样不拉。
志愿者李胜的宿舍
这次考察团之行,我们去了很多个偏僻的山村,简陋的村小,看到了数不清的孩子们,他们或高或矮,或黑或白,却有着一样真挚的眼神,温暖的笑容。每当我们离开的车要出发,他们都会拥挤在车后面,不断地挥着手,一声声的再见是那么响亮又温馨。
公居村小学合影
愿仍留在那里的志愿者继续尽心地服务于西部。也愿他们能够更愉快地长大,将他们生活的地方有朝一日改造得更加舒适富裕。更愿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们,多将目光放到偏远地区的孩子们,他们也许饿着肚子挑着担子,可是他们一样是渴望美好生活的孩子。(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供稿供照)
公信乡中学合影
【相关链接】
----------------------------------------------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曙明计划”西部志愿者慰问团纪实(一)
无声世界的精彩
——上海师范教育发展基金会“曙明计划”西部志愿者慰问团纪实(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