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图片新闻
  

高楼下的“陶园”


  ——嘉定区行知小学考察纪行(三)之考察心得

 

编者按:十多年前她随务工的父母来到上海,以借读的方式在公立小学完成了小学阶段的学业,可以说是“较早一批的流动儿童”;现在她是上海师范大学一名普通的学生,也是行知行网站的一名记者。带着自己童年时期的求学记忆,她以“过来人”的身份参与了这次行知行小学考察,对于目前在沪外地孩子们所受的教育状况,她又会有什么样的感悟和发现……


高楼下的校园


  2011524日,我跟随上海师范大学陶行知研究会的老师们一起来到嘉定行知小学进行考察。这一次的考察于我来说有很特殊的意义:一方面是作为行知行网站记者对改制后的民办小学进行参观和访问;另一方面相似的童年读书经历也让我迫不及待想要看到,十多年之后随务工父母来沪的外地孩子们所受的教育状况与当年我所经历的那些有什么改变和不同。


整队和上课的孩子们


     嘉定行知行小学是一所由民工子女学校转制成的民办学校,是原中陶会会长方明老先生亲自授牌的中陶会实验小学,来这里上学的孩子都是农民工的子女,他们的父母来到上海做着一些最平凡往往也是最为辛苦的工作。孩子们的身上似乎也多带着些淳朴和敦实的性情:教室里规规矩矩端正的坐姿;操场上一板一眼刻苦的训练;体育课上席地而坐天真的玩耍,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练习和玩耍


    联想起自己童年时期作为一名外地孩子在上海本地学校读书的体验和经历,民办学校的氛围让我感觉更轻松和自在,因为在这里没有了所谓的地域、身份上的认同差别。

 


简陋的图书角,自己画的墙报,门上的玩偶


    我们在低年级的教室里看到阳台上摆满了各种鲜活、充满生气的植物,这些都是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他们五彩的绘画作品被设计成了教室两边漂亮的墙报;玻璃门上还挂着可爱的小玩偶,一切有趣的细节都让人欣喜和高兴。学校里的学习是丰富和快乐的,学生们除了接受日常的课程教学外,还可以参加特色的绘画班和武术班。走廊里装饰的画作就是他们的成果,武术队也在舞台上多次表演,赢得了不少掌声。虽然周围高楼林立,在此衬托下教学楼显得有些破旧和寒酸,但你若看到孩子们一张张纯真灿烂的笑容就会发现高楼下的“陶园”是最为漂亮闪耀的建筑。

 


孩子们的画作和花


    十年前,现在的外地孩子们上学不再需要昂贵的借读费,社会和政府所给予的关注和重视也较之以往增加许多。但很多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仍然存在:孩子们与本地学生的学习水平差距,中学阶段的义务教育,贫困生的扶助……民办学校的生存同样也面临着:优秀教师的流失,教育资金短缺,学生数量增多教室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等等许多困难。


厕所外的墙和乒乓球水泥台子


    十年后,我们可以看到外地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与城市里的孩子相比他们依然还是站在了天平上低下去的一端。虽然这些孩子们一直生活在关注中,得到了一些专门又特别的称号(随务工父母在城市里居住被称为是“流动儿童”,回老家学习生活后成为了“留守儿童”),但这些名号除了让他们吸引更多些“关注和重视”的眼光之外,他们真正都在享受些什么?最需要的又都是些什么? 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农民工父母和来沪教师们的状况又都是否均有改善?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切实行动来让孩子们站得更高些更稳一些。


认真上课的孩子们


    孩子们想要的很简单,无论是在哪里学习和生活,他们都只想有一个父母陪伴的快乐的童年。



 我希望有一天没有“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存在,他们无论在哪里都会有同样良好的学习环境,无论在哪里都能受到同样的重视和关心,处处都是家,没有父母在身边也会有父母一样尽心的专职教师们给予孩子们教育和关爱。没有“流动”和“留守”之分,没有“外来”和“本地”之分,他们都是也只是一群最普通和最可爱的孩子,是我们所寄予希望的未来。(行知行网站记者杨培蓓供文供照)



本文作者


 

【相关链接】

嘉定行知小学考察记行系列

关心民工子女教育 关注民办学校发展 (一)

关心民工子女教育 关注民办学校发展 (二)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1-08-22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