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千里,结缘十年。一批批优秀教师从长江之滨的江阴来到中西部革命老区吕梁,一个个支教故事成就了一段段美丽的教育佳话。
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江阴教育人坚持多年支教吕梁?作为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吕梁靠什么与江阴结下教育之缘?十多年的支教给吕梁教育带来了怎样的变化?本报记者近日分别深入江阴和吕梁两地采访,捕捉到了许多真实、生动的故事。
凭着一种社会责任感,一批批江阴教师踏上吕梁的土地
这么多年,江阴市为什么能派出那么多优秀教师赴吕梁支教?当我们将这个问题抛给江阴市教育局局长屠湘如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是一种对革命老区的朴素情感,我们这样的教育发达地区有责任帮助老区发展教育。”
正是凭着这种责任感,从上世纪末至今,江阴市先后向吕梁地区的方山县、离石区派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教师,同时也接收并培训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吕梁的教师。
1996年4月,中央电视台连续3天报道了方山县因缺教师,一些农村学校成了“空壳学校”,甚至出现初中生给小学生上课的“娃娃教师”现象。当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江阴市两位青年大学生赵新忠和赵忠惠,看到报道后志愿来到方山义务支教3年。
时任方山县长的王彤宇3次赴江阴,用真诚打动对方,双方正式建立了支教关系:江阴市每年派5至10名骨干教师到方山高中任教,派20名教师到方山县中小学示范教学。同时,方山县每年派部分中青年教师到江阴市学习。随着支教规模的不断扩大,到2002年,支教教师达到18名,高中每个年级6名,方山高中也从1995年的只有6个班发展到16个班。
2009年9月,王彤宇从文水县委书记调任离石区委书记。他发现作为吕梁市委、市政府所在地的离石区竟然没有一所高中。高中教育成了离石教育体系上的一块“短板”。这种状况必须改变。但是,要白手起家办一所优质高中,简直如天方夜谭。
这时候,王彤宇再一次将目光投向远在千里之外的江阴市。一个联姻江阴创办离石江阴高中的大胆设想,迅速在他的脑海中形成。接下来的几个月,他先后6次带队亲赴江阴,用真诚再一次打动了江阴教育人。
江阴方面承诺,在全市选派优秀管理力量和师资支援离石发展教育,直到把离石江阴高中办成山西省内一流名校。
与此同时,这所由离石区财政投资2.5亿元、占地258亩的现代化新学校——离石江阴高中,于2010年初在离石东城新区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上破土动工。离石区委、区政府倾尽全力,按照国内一流标准建设一所高中学校,并把学校的管理权全部交给江阴教师。
2010年7月21日,首批江阴支教团队21人来到离石,开始了他们人生中难忘的一段独特经历。
至此,一个由江阴和离石跨省联姻创办一所优质高中的大胆设想,真正变成了现实。
两地领导的高度重视,促成了江阴离石两地教育结缘
吕梁是全国连片贫困地区之一。是什么促成了江阴吕梁结下如此深厚的教育之缘?
“主要是两个地方领导的高度重视,才促成了这样的支教传奇。”吕梁市教育局局长康二平告诉记者,没有江阴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没有离石区委、区政府办好教育的决心,两地教育结缘就没有可能。
江阴市教育部门在教师名额很紧张的情况下,坚持每年从各学校抽调几十名最好的教师到山西吕梁支教,这离不开江阴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江阴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孙小虎,副市长龚振东分别专程到吕梁慰问支教教师,充分肯定他们支教取得的成绩。
在吕梁采访,提及江阴吕梁的结缘,当地人都会由衷地赞扬王彤宇。这个当地百姓心中的“教育书记”,凭着对教育的一腔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吕梁教育的发展中,并感动了江阴市委、市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领导,也感动了当地很多校长和教师。
作为一个区委书记,王彤宇事务非常繁忙,但他几乎每周至少来离石江阴高中一次,叫得上每个教师的姓名,数得着的节日都来学校与江阴支教老师们一起度过,细心记着老师们的困难,尽可能地帮助解决。
连续两年执教离石江阴高中的高三物理老师陈悦南,是奥赛高级教练,全国优秀教师,今年已经62岁。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本来我只打算支教一年,因为敬重王书记对教育的重视而选择多干两年。”
除了有一个“教育书记”,当地政府振兴教育的决心也是促成江阴教师到吕梁支教传奇的重要原因。离石江阴高中首任校长徐悠讲了这样的故事:
2010年6月22日,徐悠与3名新学校的骨干成员先期抵达离石。由于新校区还在建设中,离石区为新学校开学找了一个临时校区。
可是,第一次去看临时校区时,徐悠顿时傻眼了!这哪里像一所学校?破旧不堪的房子,院子里杂草丛生,教学设施空空如也,操场上还堆着不少杂物。这可怎么办?4个人开会商量后,拟了一个紧急报告,向离石区委、区政府提出八大要求。
“本来以为不可能全部答应,没想到王书记看到报告后,二话没说就全部批准,并督促有关部门在最短的时间内落实到位。”徐悠说。
江阴支教老师的奉献精神感动吕梁,也感动了三晋大地
在方山县、离石区采访期间,只要一提起江阴支教老师,当地的教育工作者无不竖起大拇指。
除了在教学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外,江阴支教教师们还克服了种种生活上的困难,在他们身上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山西省原副省长吴达才听说江阴教师的事迹后,专门到吕梁对支教教师进行慰问。
在方山县采访时,曾任方山县教育局长的薛永泽动情地回忆说:“江阴老师非常敬业,也很讲究教育方法。看到教室纸屑乱飞,他们不会直接去批评学生,而是自己买回纸篓,一片片捡起。言传身教,几天下来,学生都非常自觉打扫卫生了。”
不久前,我们在江阴市采访。当拖着病体的徐悠校长坐在面前时,记者非常惊讶!这哪里还是一年前在离石见到的那个神态优雅、充满活力的徐校长!眼前的她,因经受肺癌的无情折磨,已经是满脸的疲惫,曾经满头乌黑的头发,也因化疗而变得稀少。
江阴市教育局副局长沈娅梅告诉记者,因为工作太忙,在离石支教的徐校长错过了一年一度的体检,没能在肺癌初发时发现病情,以致当她不得不住院时,病情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恶化。
葛淦云多年的老朋友陈福生是和他一起来离石支教的。就在他们来支教前,陈福生的母亲得了中风,生活不能自理,但他仍义无反顾地来到了离石。由于工作繁忙,他一直没时间回去看看。突然有一天,他接到父亲的电话,说母亲病重要他立即回家,他一路哭到机场,到底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几天后,陈福生又出现在课堂上。他说,他愧对母亲。
英语老师胡长征,去年来到离石不久,老父亲就被查出胰腺癌晚期。他当时已经任教了一个多月,和吕梁学生结下的情谊让他舍不得离开,他只能在宿舍与老父亲视频聊天,尽可能弥补不能亲自侍奉老人的遗憾。
支教教师中年龄最小的张嘉伟,不但自己留了下来,还带来了同为英语教师的妻子。与夫妻俩一同来到离石的,还有3岁的孩子以及帮他们做好后勤的张嘉伟的父母。
2011年,江阴支教团队荣获“感动山西人物特别奖”。组委会给他们的颁奖词这样写道:承载着无数学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梦想,江南水乡的细腻为北方老区的山野铺上新绿,盛载着莘莘学子飞翔的梦想。在教育的田野默默垦荒,期待一个知识拔节的吕梁,千里送教的园丁被老区人民记在离心最近的地方。
支教给吕梁教育带来了成绩的提高,更有教育理念的变化
谈起江阴支教给当地教育带来的变化时,几乎每一个采访对象都会给你讲几个称得上是“奇迹”的小故事。
上世纪末曾担任方山高中校长的薛长贵告诉我们,江阴支教方山短短几年,方山县的教育面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1年6月,吕梁地区6县7校4000多名学生联考,方山的综合分数遥遥领先,成为全区第一名。此前曾因高考“剃光头”而抬不起头来的方山教育人,开始扬眉吐气。
2010年7月,当离石江阴高中在一个破旧的临时校区开学时,当地许多学生、家长还带着将信将疑的眼光打量这所新学校。徐悠和她领导的江阴教师团队,没有让人们失望。2011年高考,离石江阴高中第一年招收的高三补习班学生升学率达90%以上。
更大的奇迹不在于离石江阴高中的成功,而在于通过深化与江阴的合作,离石的教育面貌焕然一新。
从2009年下半年起,离石区先后派出600多名骨干教师,分期分批赴江阴“跟校、跟班、跟老师学习”,每次培训时间在3周以上。
几乎每一个到江阴接受过培训的离石老师,在接受采访时无一例外地都要谈到江阴老师们的敬业精神和他们精湛的教学技艺。
一位离石老师对我们说,江阴老师很敬业,从早上7点到下午4点半放学,一整天都在学校。所有作业老师全部批改,面批面改,有错必纠。
离石区一位中学老师向记者讲述她在江阴跟班培训的收获时说:“江阴老师的作文课真有办法,时而深情朗读,时而引经据典,时而停下来与学生交流,课堂气氛始终保持一种活跃的状态,学生的注意力也很集中。相比之下,我以前的作文教学太失败了。”
对照江阴,每一位到江阴学习过的老师都在查找、反思自己的不足。600多名离石教师从江阴取经回来后,离石区组织他们在全区举办了多场学习江阴经验巡回演讲报告会。
与此同时,区教育局要求全区所有学校认真参照江阴经验,从最容易学习借鉴的地方学起,从教育理念、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教学常规、教研教改等八个方面查找不足,逐项改进。全区中小学校掀起学江阴、比教学的热潮,人们看到了振兴离石教育的希望。
可歌可泣的精神 值得提倡的做法
十年支教写传奇。江苏省江阴市无私支援革命老区山西吕梁发展教育的行动,开了我国跨地域、远距离、长期化支教的先河。
江阴教师来自江南水乡,北方山区生活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考验。他们克服了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以执著、严谨的工作作风,感染和影响着当地的教师和学生,其高尚的师德令人赞叹。
中西部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上的差异,实质上是教育的差异和人才的差异。江阴把对此的深刻理解化作行动,把支持吕梁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坚持不懈,始终如一。一批批支教教师义无反顾奔赴吕梁山区,他们对学生入情、入心、入理的教育,他们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大大提升了自己的职业幸福感。他们的精神感动了当地教师,他们的教育理念影响了当地教育,他们的奉献提升了吕梁教育。
他们的精神可歌可泣,他们的做法值得提倡! (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