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1月5日在全国拉开帷幕。今年有180万人参考,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并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研究生考试。考试规模不断扩大、考生诉求发生变化、家庭和社会关注度不断提高,考研会不会变成另一种“高考”?
“史上最严”有多严
从1月4日开始,2013年考研考场规则及违纪处理规定就张贴在全国各考点醒目处。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一楼,海报一样大的公告吸引过往同学驻足。
政治、英语(一)、英语(二)、管理类综合能力4个科目实行“一题多卷”,即同一科目拥有多种试卷,卷面格式不固定、不统一。考生必须从试卷上揭下“试题条形码”粘贴到答题卡相应位置以便机器识别试卷类型。而去年只有英语(二)科目实行了“一题多卷”。
此外,这次考试全部在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进行。以上海为例,12个考点1610个考场全面配备了视频监控系统、通讯信号屏蔽系统、金属探测仪以及拾音器和二代身份证识别仪等设备。所有考点都实行网上巡视监控,全程监控。考试期间,教育、工信、保密、安全、无线电管理等部门联手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对考场周边电磁环境进行全向全频段实时监控,打击无线电通信作弊。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夏鲁惠说:“研究生考试招生是一种选拔性制度,竞争性强。实行严格的考务管理制度,有利于切实维护全国研究生考试的公平性和公信力。”
“史上最严”能不能带来“史上最安全”,考试结束前还无法给出答案。不过有网友直言:研究生考试似乎成了又一次高考,社会、考生、家长都在用面对高考的心态来面对它。
考研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上述网友的担心不是空穴来风。日前有调查显示,只有不足一成的人考研是有志于科研,更多人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开始考试了,用了这一年乃至更久的时间,去考北京或者一个他们想去的地方,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样的选择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而是真的源于内心的不甘。”网名“青仔”的“考研后备军”在微博上这样感慨。
据调查机构麦可思公司“2013届大学毕业生流向月度跟踪调查”显示:被调查的2013届本科毕业生在国内读研的第一理由是“就业前景好”(34%),其次是“想去更好的大学”(29%)等。而“想做学术研究”的比例只占9%。将就业前景维系在考研上,这种情况与多年前众多学子将人生转变寄托于高考上何其相似。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当高考不再是独木桥,也不再具有“换毡帽”的效果,许多人就将目光移向考研,认为只要考上名校好专业,就可能拥有另一种“铁饭碗”。
而事实上,研究生教育也在不断改革调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袁本涛认为,从2010年开始我国减少学术型硕士,减少的名额用以增加专业型硕士,而专业硕士的主要培养目标是提高自己的职业应用能力。
我国计划在2015年,将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数量控制在1:1的比例。据了解,今年报考在京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生中,学术型研究生仍然占到66.8%。
热点依然是名校大城市
虽然专业硕士越来越得到就业市场认可,但是相比读专业型还是学术型硕士,考生更关注的还是能否考到大城市、读名校和热门专业。据了解,上海今年报考人数达到12万,比去年增长一成,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
据统计,今年共有27万人报考北京高校及科研院所,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报考人数都已过万人。“扎堆”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竞争激烈,2012年北京大学18797人报考,录取2659人,录取率仅为14.15%,而全国报名录取比例约为31%。
今年报考最火爆的专业依次是工商管理、法律硕士和会计专业,其他还包括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等。有调查显示,本科毕业后读研的学生约有31%换了专业。
又是换专业,又是考名校,希望通过又一次考试来改变“前途”,众多考生的诉求和高考如出一辙,却缺少了一些自己出于兴趣和实际情况的思考与分析。(新闻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