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山高级中学学生在技术课上制作航模。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坐落在无锡市惠山区,面向该区近40万人口招生,三分之二的学生来自乡镇,生源基础具有一般县中的典型特征。置身于教育发达的苏南地区,锡山高中面临的升学考试的竞争压力一点也不轻松。
但每天下午4点半,这所学校都会有一半学生走出教室,打篮球、乒乓球、瑜伽、击剑等,人潮涌动,蔚为壮观。西斜的阳光照映青春的面孔,校园生机勃勃,氛围欢乐活泼。
高三学生马致远瞄准的是著名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还曾致函美国某州环境部官员探讨环境问题,但这丝毫不妨碍他喜欢打羽毛球,每天下午都雷打不动地去挥上几拍。“选修羽毛球课并不是为了提升专业技能,而是让自己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马致远说。
自主发展有了规划
近日,锡山高中高三学生谢超登上了“江苏省人民政府青少年科技创新培源奖”的领奖台。这是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最高奖项,2015年全省仅3项科技创新成果荣获该奖项,谢超是全省高中生唯一代表。
自高一接触到自动化后,这个小伙子就迷上了这一行,一有空闲就去看书、查资料。经过无数个不眠的日夜,他写了4万余字的论文,研究出“基于航位推算法定位与深度优先遍历的未知环境遍历系统”。“学校的平台很多,只要你感兴趣,学校就支持,因此我高中3年可以不断到实验室做实验、跟计算机老师学习计算机语言。”谢超说。
这是令记者印象最深的一点,锡山高中对学生自我认知的培养高度重视,支持鼓励学生自我选择人生方向,并想方设法提供丰富、有趣的平台——社团活动、校本课程、体育项目等。这些投入与高考成绩无关,但指向高远。
在锡山高中的艺术课上,学生可以选择微电影拍摄,排演经典话剧,还可以学跳街舞。大多数人从高一开始就不断接触、体验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并不断尝试,逐渐确定自己的梦想和方向,对未来的专业发展开始有清醒的认识。
“高中教育有一个神圣的使命,那就是帮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锡山高中校长唐江澎说,锡山高中既坚持理想,又面向现实,既对国家、未来负责,又对学生、家庭负责,“学生有了目标、方向和理想,才会有潜能的激发和无限的可能”。
基于这一办学理念,从高一开始,锡山高中就为学生提供了一整套生涯规划流程。学校高一年级主任佟柠告诉记者,其中包括一次生涯规划活动“我的专业我做主”,一堂班会课“全面介绍各个专业”,一场优秀毕业生的宣讲会,“这些做完之后,我们才会对56门特色课程进行介绍,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修”。
理想的力量是无穷的,让人苦苦追寻并终有所成。锡山高中并不讳言升学率与分数,但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被看得更加重要。多彩的校园丰富了学生生命形态,为学生的未来选择提供无限多样的可能性。
在锡山高中,唐江澎还特别强调,体验式学习诸如话剧展演等,不是特长生的才艺展示,而是全体学生参与的活动;锡山高中的艺术项目不争奖牌和第一,而是要引起“更多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养成审美的习惯,培育美丽的心灵、丰富的情感,“充满激情,有创意地生活”。这一切,都是为了加宽加厚学生自主发展的基础。
个性化成长有了可能
田蓉是高一(8)班一名普通学生。拿到新课表时,她意外发现与同桌的课表竟然不一样。上午的课表基本相同,下午的课表就大相径庭了。不仅下午的体育、艺术、技术类课程是选课走班的,语数外课程也是选的。下午的艺术、技术类课程,田蓉选择了阿卡贝拉、设计素描、电子设计与制作等;拓展课程,她选择了经典名著导读、数学思维方法研究、物理拓展试验等;最后一节体育课,田蓉选择的是瑜伽。
田蓉的情况在锡山高中是常态。目前,锡山高中有20多个学科、100多门课程可以供学生自主选择,体育、艺术、通用和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和部分选修Ⅰ、所有选修Ⅱ的课程全部可以选。学生上午在行政班学习,下午便开始了“选课走班”。
而需要应对高考的理化生政史地学科,则是分6种组合实行选科组班与选课走班相结合进行组织教学。高二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的教学,也实行有统有分方式。大概三分之二时间,统一在行政班学习,而三分之一时间则进行选课走班。
这一改变打破了原来“一班一教室”的常规,每个学生都有一张“私人定制”的课表,为学生个性全面的成长提供有力支撑。每个课表都包括了艺术、通用和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学科拓展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健全人格、发展个性。
“每当从教室里走向艺术楼时,我总怀着欣喜。”高一(7)班学生胡澳林说,“在这里,我像是冲向更广阔天空的鸟儿,迎来人生的新阶段。这些丰富、新颖、民主的课程,让我们拥有独立精神、独立人格,让我们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成才,让我们的生命自由而舒展。”
而100多门选修课里,学生选择的余地更大。其中,不少课程都与社会、国际接轨,哈佛演讲与辩论、英语戏剧体验等都是从哈佛大学引进的金牌课程。“让我们花几百万元修校园我舍不得,但花在这些上面不心疼。”唐江澎说,学校请的法语教师是来自普罗旺斯的法国高才生,带来了原汁原味的法语,让学生们了解法国的风土人情。
“这其实并非我们的独创,而是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同时将之校本化、多元化,满足学生兴趣和爱好,健全完整人格的实现。”唐江澎将所有的教育细节都指向现实目标:课程俯下身来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服务,努力建构多样化、可选择的具有现代学校特征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充分享有课程的自主选择权,扭转学生单纯作为课程消费者的被动角色。
在锡山高中,一切环境布置、教育活动和楼台亭阁都围绕着课程,围绕着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那些“站”起来的、“活”了的课程在这里随处可见。正如副校长夏雷震所言:“课程建设需要用环境来承载课程内容。我们以环境的改变,来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实验剧场、演讲厅、辩论厅、典藏馆、国学馆、西学馆等都成为课程的一部分。当学生带着白手套,轻轻抚过学校珍藏的《万有文库》《四库全书》等,可以感受到文化的浩瀚与历史的厚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感油然而生;当学生围站在英语课堂“哈佛演讲与辩论”,平等交流与对话时,对思辨的感悟瞬时而至……
终身学习者有了底子
锡山中学图书馆的位置有些特别,位于食堂和教室之间,一楼设有浅阅读区,学生随时可以拿起书刊阅读。感兴趣的书,学生无须登记就可以拿走,只要阅后自觉归还。而在每个教室都有“班级小书房”,三四百本图书都是根据师生推荐,由图书馆统一配置,一般每学期更新一次。
这是一所读书的学校,师生都是“终身阅读者”。高中3年,读书多的学生可以读到1000多万字,即便紧张的高三,许多孩子仍会挤出时间读书。语文老师袁纯洁班里的一位喜欢读哲学的理科女生参加北大面试,面对6位教授的追问,从容应对、侃侃而谈,最终让教授们感慨:“锡山高中的学生是真阅读啊!”
一所现代化的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阅读或许是一个答案。唐江澎将读书作为锡山高中师生的“精神底子”,作为应有的“书卷气”,“武者拳不离手是专业生活习惯,歌者曲不离口是专业生活习惯,读书人手不释卷也应该成为专业生活习惯”。
这是一所读书的学校,师生都是“终身阅读者”。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被长久保留下来。2012年江苏理科最高分的华天韵,在锡山高中3年读了500多万字。“高中时读了很多像《病隙碎笔》这类可以启迪思想的书,为我思考人生提供了命题,让生命从某一段开始,忽然变得立体而有价值感了。”华天韵说。
而另一个学生在上大学后给老师写的信中,则更为言明读书的意义:“和舍友谈起高中生活,听她们讲无边无际的抄写、默写、考试,我立即想起高中幸福的阅读和写作历程……谢谢学校让我们有了阅读习惯,没有什么功利目的,只为在阅读中体验被人文情怀包围的沉静,以及思考的力度和悲悯的灵魂。”
对学生来说,阅读是一种超越功利的习惯。对教师来说,阅读是知识分子生活的标志。“要让学生成为善于读书的人,教师首先必须是个读书人,以读者培养读者。”2010年9月,锡山高中启动“百万百卷读书行动”,计划投入100万元,使每位教师5年内阅读100本书。没有人催逼,也不需要读书笔记,读书之风却渐起:青年教师读书会成立了,“心悦”读书社开张了,不同类别的读书交流活动定期开展……
读书是锡山高中校园里最美的风景,也是师生最自然而纯粹的生活方式。学校创办匡园书屋,新增“咖吧”休闲阅读室,图书馆浅阅读区、常规借阅室、国学馆、西学馆、典藏馆里随处可见高品位的书籍。
“不读书就无法过专业生活,职业倦怠会随之而来,反之带来的溢出效应则远远超出读书本身。”唐江澎说,“让读书成为师生自觉的精神追求,从而奠定他们一生厚重的精神底色和智慧品格。”
高考过后的锡山高中校园,格外安详,6月的晚风里,私立匡村学校的牌楼在路灯下折射出百年沿承的文化底色。正是这样一抹超越功利的书香,一份对“人的教育”的坚守,让锡山高中的素质教育如此真切而富有力量。 (孙其华 记者 缪志聪)
■短评
素质教育的实践样本
锡山高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首先是对教育理想的追寻和坚守。
一所学校的高度,取决于办学者对教育理想追求的程度。锡山高中把“对人生命的成全”作为学校的终极价值追求,同时把这样的追求落实到课程,落实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全过程。
人的现代化是教育改革的价值追求,锡山高中的教育改革处处高扬着人的旗帜。他们紧扣教育现代化的主题,从人的现代化这一本质出发,努力为人的成长提供服务和支撑。这样的教育不仅在外在面貌上体现了现代化的要求,更在内涵精神上具备了现代化的品质,不仅是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更是在办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教育。
其次是认准目标后坚持不懈的行动。以高中课改为例,锡山高中忠实执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坚持开齐上好每一门课,实现了课程标准与日常教学有效衔接;同时构建并完善了与国家课程方案相配套的学校课程体系,初步建立了符合课改方向、具有江苏特点的“行政班与教学班并行”的选课走班教学制度。课改是这样,其他很多工作也是这样,只有积极实践,才能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锡山高中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不是谈理想、喊口号,而是把理想变成了现实,用理想之光照亮了教育的细节。
锡山高中的实践告诉我们,教育人要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并且要一如既往地坚守教育理想,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韧劲,相信只要是科学的、符合规律的教育,终将被社会所理解和接受,也终将获得高质量。要把教育目标具体化、规范化,避免泛泛而谈的假、大、空,力求从实实在在的真、小、实做起。锡山高中坚守教育理想,坚持不懈的追求为江苏基础教育提供了实践样本,但只有当一大批教育人坚守教育理想,追求科学,不断探索规律时,才能真正引领社会营造出理想教育的风气。
5月18日,距离高考不足20天,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高三(7)班学生依然走进微机房上艺术课,学习PS(修图)技术。根据学校安排,高考前毕业班每周要有一节艺术课和两节体育课。“很放松。”学生们说。
在锡山高中,学生们把大量时间用于各类活动与体验式课程,不补课,无题海。即使到了高三,所有课程仍然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体育、艺术课一直开到5月25日。怎样保证学习成绩?这是每年数万名来锡山高中考察学习的人共同关心的问题。
“教育的终极价值就是对人生命的成全。”锡山高中校长唐江澎说,但这与高考并不矛盾,“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应试的基本素质、能力,一个高素质的人面对考试时,也应该能够体面、优雅地通过。”
教育信仰:对人生命的成全
在一次家长会上,唐江澎问一位家长,活动多了,担不担心小孩的学习成绩。家长说:“你们玩就玩吧,考好就行了。”
这一句话道明了高中校长都明白的一个“道理”:没有升学率,什么样的理念、改革,都难有人喝彩。本世纪初,锡山高中也曾出现过因高考成绩不佳而暂停校本课程改革的现象。
难道要取得好的高考成绩就只能实施应试教育?推行素质教育就会影响成绩?锡山高中破解了这一命题。
唐江澎认为,普通高中的两项传统任务——准备升学和准备就业,是其阶段性的功能定位,是工具性价值,而培养生机勃勃的人,培养健全的人才是教育的终极价值。这其中,升学只是应有之义。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胡金波评价:“江苏省锡中走出了一条不为高考、赢得高考的素质教育之路,跳出了‘考试引导教学、教学服务考试’的怪圈,畅通了在实施素质教育与提高升学率上并行不悖的道路,给不信素质教育、不为素质教育的人提供了现实样本。”
优质教学:创造课程改革的范式
5月4日下午,在锡山高中一号教学楼的录播教室里,数学组正在开展每周例行的校本教研活动。全组的教师围桌而坐,听课、评课、专题报告、读书交流,每一个环节都有条不紊进行着。录播教室外,电子屏上显示着各学科组校本教研活动的时间表,全校教师可以自主选择跨组交流。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锡山高中关注的是教育理念的落地途径,即在学校终极价值追求的宏观视野里,致力于探索优质教学,争取在课程、教学细分的具体领域内找到现实可行的实施步骤和方法策略。
比如教师口中的高频词“目标分解”,就是将课程标准的每一个目标要求,具体转化为模块、单元、课时的教学目标,并付诸实施。在分解过程中,教师们发现“最紧要的是看学生历经了不论何种形式的课堂学习之后,是否发生了切切实实的转变”。于是,课堂自觉走向“人的回归”:在目标叙写时,能从学生视角,把课标中关于教学目标的概念性、模糊性的规定,具体转化为清晰的、可观察的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行为的描述。
要做到这样,并不容易。实际上,锡山高中教师队伍建设也曾面临过尴尬的境地。杨志文从2002年起就担任数学教研组长,他回忆:“2006年,数学组骨干教师流失严重,不要说竞赛没人辅导,就连正常安排高三的课务都有些困难。”
2006年前后,锡山高中启动“找回教研组长”计划,当时重点放在学科领袖上。“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位教研组长在区里有影响,这个学科就在区内有地位。”唐江澎说,从那时起,锡山高中就开始制定并落实“学科三年发展规划”。
这些规划的内容往往直白而具体,都是基础性工作,比如,“每年教研组内骨干教师人人要做学术讲座一次,要有讲稿和PPT演示文稿”。效果慢慢地就显现了。
作为“学科三年发展规划”工作的升级版,2009年11月,“学科教研中心”创建工作启动,致力于打造更高品位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锡山高中的教师不是单兵作战,他们是一个团队。”唐江澎说。
学科的教育价值终究要体现到课程上。2010年,当“学科教研中心”工作不断推进的时候,一场关于学科价值的追问开始了。怎么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述对本学科教育价值的理解?学科宣言制定工作迅速在全校推开。
物理组最初提出“厚德载物,格物致知”,这句“高大上”的学科宣言曾让全组教师们信心十足。然而通过讨论大家又发现,“这样的学科宣言其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既不能体现物理学科的育人价值,也没有指明育人价值如何实现。”在物理组教师李铁的记忆里,当时想得最多的就是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到底什么才是最物理的?”
“追问是最有力的思考方式。”唐江澎说,“学科宣言”虽然简单,但实际是把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了一个大“翻转”。
激发活力:民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4月12日,锡山高中教学楼的公告栏里多了几张盖着“模拟城市宣传部”大红戳的红纸。其中一张,清楚地写着“高一年级部分公共区域如厕所的门和灯损坏较多”,并注明“如还有类似的问题,同学们可以直接向模城政府反映或向模城信箱投建议,由模城政府负责办理”。
“模拟城市”是锡山高中的一个特有机构。用学生李奕君的话来说,这像个“升级版的学生会”,凡这个机构通过的议案,学校必须办理;凡通过的提案,学校15个工作日内必须给予答复。
什么是现代学校?唐江澎认为,它必须是民主的组织,“如果没有民主氛围,一个人就难以成长为有血有肉、有丰富精神生命的人”。
在课堂上,锡山高中特别倡导对话式的课堂,突出师生平等,力戒教师权威主义,培养学生独立精神。
教学、课程与管理宽松而又充满民主化意味的制度设计,为学生自主性成长提供了空间。锡山高中的学生不仅通过“模拟城市”“校园银行”“学生宿舍自主管理委员会”等彰显他们在学校的主人翁地位,而且在课程设置中也拥有相当大的话语权。
2009年,无锡地区人均GDP超过1万美金,大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产生了一大批收入较高的中产阶层,教育的需求随之发生改变,富足的家长更多关注学生的品格教养、志趣品位、视野能力。
在这一背景下,唐江澎把课程选择权交给了学生。锡山高中对学生的课程需求进行调查,发现学生最关注的领域依次为:创新能力、特长爱好、学会交往、生活技能、耐挫素质、团队领导。学校据此开设了一系列选修课程,学生没选的坚决不开。如百年校庆时,唐江澎很想开发一门校史校本课程,但这门课排在学生需求的最后一位,最后就直接放弃了。相反,一名叫王天祥的学生因为喜爱音乐,特别是一种叫“阿卡贝拉”的曲种,在学校的支持下,他直接将其变成了一门选修课程。
同样,在锡山高中学生日常生活的班级内部,民主种子也不断发芽。班主任王晓健的班级里,所有的班级事务、三好生名额以及各类评选等,都由学生做主。这个班级不仅有班委会,还有仲裁委员会,而班主任的角色被定位为“观察者、救火队员和首席成年人”。“我不直接参与班级管理,可以在某些情况下提供理性、成熟的建议。”王晓健说,用民主方式来教育,民主就不仅是教育,还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锡山高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参加活动大多由自己做主,甚至有一年暑假,学生们办了一场大型的慈善晚会,唐江澎还是看到了当地媒体的报道后才知道的。
值得一提的是,锡山高中的民主并不仅限于学生。全校一年甚至都开不了一次全校职工大会,教师是自己发展的主人。唐江澎常对老师们讲,级部主任要越当越像校长。校园成了一座“教师继续教育学院”,教师们在让学生自主发展的同时,也给自己的发展带来广阔天地。
艺术组的80后教师黄宏,在美术教师的岗位上已经工作了10多个年头。两年前,他结合自己的兴趣,参加了关于“微电影”的专项培训,很快就开设了“微电影”校本课程。2013年,他所参与设计的“校园微电影”课程,获得全国首届校本课程设计大赛特等奖。同样是艺术组的朱海莲老师,利用暑假参加了工业设计的相关培训,回校后就开发了“艺术设计”等校本课程。
“教师群体的专业生活方式,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教育高度。”唐江澎说,一个自觉自主的学习型教师团队,带来了不断变化、更新的“源头活水”,不仅实现了自身专业成长的“再出发”,更让学校充满无尽的生命力。 (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