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21名来自宁夏“西海固”地区的中学生第一次踏上了上海的土地。 本组图片均来源 澎湃新闻记者 贾亚男
7月13日早上,经过将近44个小时的辗转,21名来自宁夏“西海固”地区的中学生第一次踏上了上海的土地,他们来自复旦大学研支团支教西部的四所中学,刚刚启动的2015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西部学子励志游学计划,将让这些孩子们第一次看到外面的世界。
“我跟姐姐去过固原市,固原和我家里很不一样,这是我第一次来上海,上海和固原很不一样。”15岁的王茹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宁夏“西海固”地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最不适宜人类生活的地域”,王茹正来自该地区的西吉县。西吉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16年前,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首批响应中央共青团团委号召,每年选拔一批优秀硕士生、博士生前往西部偏远地方支教、扶贫,前后共有188人次参加了支教服务。
支教团在西吉县的四所支教学校——三合中学、王民中学、将台中学和平峰中学——全部地处西吉县较为偏远和贫困的乡镇。复旦大学材料科学学院的支教老师范圣男记得,因为缺水当地几乎不能洗澡,每个月她都要有一天在早上5点多起床,乘坐一个多小时的汽车辗转山路去县城找洗澡的地方
在复旦大学支教团的老师看来,这样艰苦的环境、与外界沟通的不畅以及对新鲜事物的不了解,最大的问题是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利的影响。
“比如,学生在做物理题时因为看不懂题目中的火车到站时间和发车时间,导致整个题目做错,而题目中出现的飞机、地铁等事物,他们甚至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复旦大学支教老师杜彧文是这次宁夏学生访沪活动的负责人。
杜彧文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大部分学生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固原,到过银川的学生少之又少,甚至还有部分学生连县城都没有进过。这样的局限性,导致了学生眼界和思维受阻,进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交流活动,带领学生走出去,通过他们亲眼所见,感知世界的精彩,进而在学习上能够更进一步,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基础。”
13日,来自宁夏的学生与复旦第二附属中学的学生结成对子,做自我介绍。 来自三合中学的王茹今年15岁,是一家九个孩子中的老八。
从小除了听在西安当过兵的爸爸讲述外面的世界以外,王茹唯一了解外界的工具是家里的电视机,之前她一直期待着,在上海可以看到蓝色的大海。而在踏入上海几个小时后,除了上海的高房子以外,给王茹留下最深印象是上海的节奏好快,因为“每个人走路都很快”,但是上海似乎没有固原那样的蓝天和白云。
7月13日是孩子们到达上海的第一天,他们参访的第一站就是老师们的母校复旦大学,这也是他们知道的少数几所上海高校之一。
“你们知道苏步青吗?这是我们复旦的老校长,还有李登辉,相辉堂的名字就是从他来的,他和台湾的李登辉不是一个人。” 复旦大学支教老师邱宁斌在向孩子们讲解复旦校史陈列室时,面对的更多是一脸的茫然,因为这些知名学者的名字对孩子们来说是从来没有听过的。
“我们相信,外面世界的精彩对孩子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2010年参加过上海世博参观计划的王雷雷,后来取得了2012年西吉县中考乡村中学的第一名。”杜彧文觉得,支教队员们需要把孩子的精神世界带出大山,即使一开始会显得有些困难。
“一下火车就是一股城市的潮流吹向我的脸庞,这个城市对我来说非常繁华非常热闹,希望通过这次交流,我能收获满满。”在7月13日上午的见面会上,来自平峰中学八年级(1)班胡明珠这样说道。而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孩子将陆续参访上海科技馆、外滩、东方明珠、上海自然博物馆等,也将与复旦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孩子们互动,走进上海的学生的家庭体验一天的生活。
来自宁夏的学生与复旦第二附属中学的学生相互认识聊天。
“我们希望用生动的画面去为孩子们筑一个人生的梦想,也希望学生们回校以后与其他学生的交流互动,可以逐步减少当地十分普遍的辍学现象。”支教团的老师告诉澎湃新闻,在西吉当地有很多农民工家庭,对他们来说即使能够走出黄土地,也很难靠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很多学生和他们的家庭认识不到这一点,因此他们往往最终选择放弃学业,去建筑工地、小作坊追寻自己的“城市梦”,而游学计划或许能让孩子们在见识城市繁华的同时,认识另一种生活方式,更多地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新闻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