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5月26日电 题:专访香港教育局:教育产业非令教育“商品化”
中新社记者 贾思玉
最新公布的“QS亚洲大学排行榜”前五名中,香港高校独揽三席,校龄仅20年的香港科技大学更是名列榜首。骄人成绩为香港发展教育产业赢得口碑。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副秘书长李美嫦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港府正推动公立与自资院校相辅相成地发展,而私立大学的壮大要从保证质量开始。
港府自2009年起锐意推动包括教育在内的“六项优势产业”。“教育在六大产业中非常特殊。强调‘产业’绝非要令教育‘商品化’。”李美嫦说,培植教育产业的目的是巩固香港作为区域教育枢纽的优势,提升竞争力;长远而言,期望形成协同效应,支援周边产业,助力香港走向知识型经济。
国际化:储备人才
国际化与多元化是香港教育产业发展因循的两大路径。“香港可以说是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教育也要保持这方面的优势。”李美嫦说。
她指,伴随全球化而来的竞争,实际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是香港这弹丸之地最大的资源。教育要放眼世界,不仅指把新一代培育成国际型人才,也意味着必须在全球争逐人才,为香港和国家扩大人才库。
近两年,香港教育局与高等院校代表积极在亚洲区内推广香港教育;而不同国家学生来港,及香港学生到内地或海外的交流活动,过去5年起码增多1倍。
此外,无论在大学招生、奖学金支援方面,还是事关签证、留港工作等环节,香港均展示出求贤若渴的气度。李美嫦列举称,2008年港府将大学非本地生比例上限由10%提升至20%,目前为13%左右;同年,放宽非本地毕业生留港限制,至今有约1万宗申请获批;为吸引学术人员而设“博士研究生奖学金计划”,申请者遍布逾100个国家或地区……
多元化:多主体参与
据港府统计,2009年香港教育产业私营部分的增加值为163.86亿元,占GDP的1.1%;就业人数占总体的1.8%。尽管没有具体目标,但李美嫦认为,教育多元化发展的方向清晰,即政府作为促进者,鼓励不同主体参与办学,从而形成灵活、多层面的教育体系。
“把饼做大,不一定靠政府加大投入,还可依赖非政府范畴的壮大。”她指,为了公立与自资能够“两条腿走路”,形成相辅相成的局面,港府通过批地、贷款等环节支持自资高等教育界别的发展。而新近获批的25亿港元的“自资专上教育基金”,大部分将用于对院校质量的保证和提升。
联系内地:双赢
李美嫦亦与记者谈及落马洲河套地区为香港教育带来的机遇。这块港深边界区的土地,计划按照“以高等教育为主,辅以高科技和文化创意产业设施”来发展。
“双赢是一项重要原则,不仅服务香港,也要服务深圳。”李美嫦指,发展大纲仍处咨询阶段,收集到的建议既有指多所香港高校应集体共用,也有希望一间大学入驻,但这两种方案都不甚理想。
这块能容纳约2.4万学生的土地如何利用才能发挥最大效能、为港深培育人才?李美嫦说,相信今年下半年深化方案会出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