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当……”,钟声从行知育才旧院门前悠悠地传来。10月10日下午,来自上海市陶研会、宝山区陶研会、上海市陶研会各实验学校联盟的陶研专家领导以及宝山区行知教育集团的学校校长、陶行知家属代表、育才校友等齐聚上海市行知实验中学百年广玉兰树下,在陶行知先生诞辰125周年暨“行知育才旧院”揭牌5周年之际,敲响了育才钟声。
敲响育才钟声
各界来宾在静谧的秋日午后参观了古朴的上海市普教系统十大校园文化新景观、宝山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行知育才旧院”。陶行知先生于1939年7月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1947年4月学校总部迁到如今的“行知育才旧院”现址,这个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是完整留存的育才学校从渝迁沪后的办学旧址。2011年10月10日,“行知育才旧院”正式揭牌,经过整修的旧院分为生平厅、沿革厅和实践厅三个部分,来宾可在这里一览行知实验中学一路走来的历程。接着,来宾们在“陶行知雕像”前敬献花篮,并参观了“求真创造”创新实验室、科技长廊、“求真”漂流书架、行知文化墙等行知校园文化特色,厚重的校史文化与创新的时代风采相映成辉,诉说着行知实验中学感悟陶行知教育思想精髓,传承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精华,顺应时代育人目标,培育“真人”的实践之路。
“陶行知雕像”前敬献花篮
在“知行话苑”开展的座谈会将此次纪念活动推向了高潮。杨卫红校长首先发言,她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学校以陶行知思想为引领而开展的学陶工作,她说:“多年来,学校秉承‘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校训,常态化地学陶、知陶、研陶、师陶、践陶。作为先生的后来人,我们循着先生的足迹,实验行知,求真创造,打造浓郁的行知特色校园文化。”当今时代与陶行知先生所处时代已迥然不同,但杨校长认为,学习及传承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教师应该领会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深切认识到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我国现代教育进程中的历史贡献及其在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价值。
杨卫红
上海市陶研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陆建非教授围绕“教师的课堂教育”做了微报告,他非常认同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师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的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还有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他提出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师首先就是要把课上好,第一战场在课堂上。在如今多元化的背景下,教育应从原来的“传递”横向开拓为“创造”。
陆建非(中)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陶研会副会长金林祥教授认为,陶行知是历史的,更是现实的,仍然在指导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他向我们分享了自己的三个感想:陶行知先生是永远值得怀念的历史伟人,他的历史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的教育是为穷人办的教育;怀念陶行知需要学习、宣传、研究,但最终目的是创新发展陶行知思想,使之当代化;创新发展陶行知思想的根本途径是实验,结合时代特点,根据党和国家的要求,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金林祥(中)
上海市陶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吕左尔以《通过课堂提高质量》为主题进行交流发言,他认为,不仅要学习陶行知思想更要创造,还要注重经典教育与国际教育。
吕左尔
宝山区陶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肃霞表示,行知实验中学仍然保留着浓浓的中国气派、行知气派。
朱肃霞(右)
上海市陶研会实验学校联盟区域执行秘书长黄春荣以自己所在的崇明区长江小学为例,说:“崇明教育来这里汲取养分,我们用陶行知思想进行师资建设,组织讲师团,由专门的老师到各个学校宣扬陶行知思想,使青年教师去掉了浮躁的时代病。”
黄春荣
行知实验中学的老校长祁珥城更是激励大家:“陶行知的思想内涵非常多,学透很不容易,学习、研究、实践陶行知思想是个过程,它永远不会停止,永远在往前走。”
祁珥城
最后,91岁的育才校友富华老先生回忆了自己1947年11月来到大场育才学校工作的经历,他深情地说:“陶行知思想哺育了我,大场人民养育了我。陶行知思想是中国精神的一个亮点,它不仅是上海的、中国的,更应该在全世界进行推广!”
富华
座谈会结束后,学校向与会的陶研专家赠送由学校3D打印社陈岭老师设计打印的陶行知像。
3D打印陶行知像
在育才学校深厚文化底蕴的浸润下,在宝山区这块“学陶师陶”热土上,行知实验中学将继续秉承陶行知“爱满天下”的理念,不断丰富陶行知“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时代内涵,续写“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豪情与瑰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