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学术批评,净化教育环境


 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王 宁

  学术交流网创办人、主持人 黄安年

  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研究员   董 琨

  本报记者 丰捷

  学术批评是什么?每一位真诚而严肃的学问人都深知批评之于学术的意义和价值。然而,令人愈加忧心和遗憾的是,多年来,中国教育界的学术生态园已经难见批评这株带刺的玫瑰,变异的批评却大行其道。

  让学术批评回归健康、理性的轨道,让学术生态重现生机、活力,才能为中国教育奠基;理性的教育学术活动,才能造就中国教育界的健康风气。

  没有批评 学术何以繁荣

  记者:编辑部时常会收到一些书评。但延续多年的一个现象很耐人寻味,那就是书评无论怎么评,基本都是只赞扬,不批评。而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但凡批评之声泛起,不少学者在回应时也不是基于学术范畴的反驳争鸣,而是试图采取非学术手段压制、抗议,甚至演变成更为激烈的人身攻击。

  我们的学界似乎忘记了批评的本义和价值,也失去了接纳批评的胸襟。

  王宁:学术批评是学者应当具有的自觉的批判意识和自省意识在学术活动中的体现。学术发展的规律证明,学者要想做出学术贡献,主要途径之一就是要揭露已经作出的观察中的错误与瑕疵,更精确地观察同样或类似的事实,研究不同种类的材料以便进行比较,更充分地诠释事实,改进研究方法。学术批评愈有力,学术纪律也愈严格,学界风气也将愈端正。

  学术为天下之公器,只有通过学术批评,才能去伪存真,明辨是非,发现真理,杜绝腐败。正当的学术批评是学术进步的助推器,是学术健康发展的清道夫,是学术之树常青的啄木鸟。

    难批评、乱批评 学术和教育环境被污染

  记者:应该看到,这几年学术批评有了很大进步,很多网站和刊物为开展学术批评开辟了空间、营造了气氛。但同时我们必须承认,健康、理性的学术批评还是少之又少,而一些非正当的,甚至是扰乱视听的声音却此起彼伏,严重污染了学术和教育环境。

  王宁:的确,现在出现了很多广告式的伪书评,过火的吹捧和攻击的言辞也不断发现,甚至还增加了一些炒作似的对于某些问题的哄抬和反对,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有些非专业的人士专门挑战一些专业常识,而这个常识是多少年不证自明、不能推翻的东西,他们专门挑战这些东西,对学术界产生干扰。你应对它吧,它不值一谈,你不应对它吧,它提出的问题还有社会影响。有些媒体不明真相,去宣传一些完全不对的东西,跟业内的人员并不交流,业内人又比较轻视普及,不愿意跟这样的一些问题进行辩论。另外,同行在网上也有一些超出学术问题的谩骂,有些学术问题也纠结了一些非学术的因素。

  董琨:我讲一个小小的例子,当了博士生导师以来,我参加了不下100次博士论文答辩的投票,包括本地的、外地的、面投的、通过书信的,我只投过一次反对票。

  这次反对票是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投出的,应该没有问题,而且对方又是有名的大学,结果很快有人传出说我投了一个反对票。本来很正常,结果感觉很反常,很另类。我感觉很无奈。

  学术人大多又是教育者,学术界的环境如此,必然影响到他们身边的学生,也必然影响到所有人身处的教育环境,更重要的是,这种影响会一代一代地积累下去。

  黄安年:虽然学术界有一批坚定维护净化学术环境的志士仁人,但是整个说来学术评论依然是不被重视的学术领域,一些学者怕得罪人且不说,时下唯学术量化评价标准客观上使得一些学者对学术评论缺乏积极性,而且一些学术性刊物的不发书评文章的不成文规定也严重影响到好书得不到弘扬,劣质书籍得不到抨击。

  面对学术批评,一些具有学术不端行为的学者不是严于律己,吸取教训,改正自醒,而是采取种种手段诋毁中伤和威胁揭露学术不端言行的学者,并严重侵犯他人著作权、署名权和名誉权等,继续污染和搅混学术环境。有些人甚至企图通过诉诸司法来为自己解脱。而我们的某些司法部门不能秉公而断导致错判,造成对学术环境的负面影响。 (新闻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1-10-12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