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波
上世纪90年代,普通高中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完成高中教育的普及任务。进入新世纪,普通高中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普通高中教育内涵,提升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现在,普通高中发展的主要任务在于如何实现由“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向“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转变,推进普通高中自主、多样、特色、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实现这个转变的关键在于“创新高中教育模式”。
普通高中教育模式,是指特定阶段,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指导下,为实现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其教育教学活动的组成要素构建而呈现出相对稳定的育人功能形式和培养运行机制。组成要素一般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培养制度等。
创新高中教育模式,是指对现有高中教育模式的自觉扬弃和主动超越,体现在高中教育整个过程,包括组成要素的完善、要素关系的优化、模式变革的价值实现。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价值导向,以弹性选择制的课程模式为载体,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为重要实现途径,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
就普通高中教育内部来说,创新高中教育模式的最大阻力是“观念模糊、观念滞后”,最大挑战是“主而不导、强主弱导”,最大制约是“载体乏力、载体不全”。创新高中教育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顶层设计、潜心施工,立足长远、扎实推进。
一、创新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创新高中教育模式的前提条件。教育规划纲要针对传统人才观念中存在的问题,强调要树立以下人才培养的新观念。
一是树立全面发展、尊重个性的观念。全面发展的根本是“人的解放”。全面发展是学生的权利,优先考虑学生全面发展是社会和学校的义务。全面发展的过程是自由发展,全面发展的内容是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实质是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基本目的是个性化发展。因此,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体美俱进。好的教育特别是好的普通高中教育,应让每个学生成为他自己的自己、更高大的自己、更完善的自己、对社会有更大贡献的自己。
二是树立人人成才、多样成才的观念。强化“人人都能成才”,为每一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强化“人人都有权成才”,接受教育、发展自己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强化“为人人成才服务”,办好每一所普通高中,教好每一名学生,使每一名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人人成才并不意味着人人都成为相同的“标准件”,也不意味着人人都能成为“拔尖人才”。人才的多样化发展要建立在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基础之上,尊重个性特点和个性选择是培养多样化人才的关键。
三是树立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观念。当今学习场所已不再局限于学校,学习已成为贯穿人一生的活动。在高中教育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尊重人才成长发展规律,把人才成长当作一个连续的过程,努力推进普通高中与小学、初中、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学校、家庭、社会有机配合,普通高中之间、普通高中与科研机构之间有机联系,从而保证人才培养体系的开放性、灵活性,保证人才成长的持续性、多样性。 (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