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师范生初入校门时,或怀着改变家乡教育的理想,或因家庭贫困而选择了做免费师范生。第一个学期结束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政策真的泽被他们了吗?
1月9日,北京师范大学校内,学生们的脚步匆匆,此时正值期末考试。免费师范生的第一个学期即将结束,与其他学生相比,他们享受着免收学费、免收住宿费的待遇,每个月还能获得400元的生活补助。但他们并不像其他学生那样衣食无忧,他们当中多数来自于贫困地区。
“每个月400元基本上够我们生活费用。”北京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高翔表示,所谓的生活费就是指吃饭的钱,“如果买书或者上网就不够了”。
生活补助不够花时,高翔不敢向家里要钱,他只能向同学借。
在高翔的同学孔泉看来,这400元钱已经挺宽裕的了,他高中时每个月的生活费才150元。
为了省钱,孔泉已经两个月没出校门。“出门就要花钱。”孔泉说,在学校他的基本生活需求就能得到满足,“学校的东西还比外面便宜。”
幸运的是,他们当中的一部分,除了能够获得国家的免费政策,还能得到民间慈善人士的资助。
自助和获得的资助
生活上的费用可以节省,但学习上的花费却很难节约。
高翔和孔泉所学专业都是教育技术学,计算机是他们的重要专业课之一。仅仅靠上课时间使用计算机是远远不够用的,有很多上机作业要在课下完成,对他们来说,上机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在上大学之前,高翔从来没接触过电脑,也不会打字。为了提高打字速度,他课下上机的费用很大,“刚开始我们上机有免费40个小时,但不到一个月就用完了”。之后他再上机,每个小时就要花掉一块五。
由于用在学习上的开支不少,高翔已经开始借外债,现在他期盼着4000元的助学金赶紧发下来。“我有贵州的助学金,这个助学金是贵州的慈善组织为贵州的贫困学生设立的。”全校免费师范生中只有两个学生获得这项助学金,他是其中之一。据了解,高翔所获得的助学金并非仅限于北师大学生,其他院校的贵州籍贫困学生也能申请该项助学金。
此外,针对2007级免费师范生,北师大与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洽谈后,设立了中国国际文化交流英华助学金。其评定标准主要是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入选者可获得每年1500元的助学金。
据北师大学工部的一位老师介绍,这个助学金主要是帮助特困学生课外学习。有50名免费师范生获得了该助学金,约占免费师范生的10%。捐助人是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一位理事,他是一名英籍华人,设立该项助学金是希望为国家的西部地区培养教师。
然而,更多的免费师范生则需要通过勤工助学来赚取补贴生活和学习的费用。
王立成,生命科学院的一位免费师范生。这个瘦高的男生也同样是出于“给家里减轻经济负担”的考虑而报考了免费师范生。
王立成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他们都在读初中,虽然是义务教育,但他们的住宿费、生活费还没有免,家里负担还是很大。
从去年10月开始,他通过学校的勤工助学中心找了一份家教,给一个高三理科生补习,每周去上3次课。在北京的家教市场,给高三的学生做家教,每小时收入40元,王立成一个星期的收入就有240元,“我现在已经攒了几百块钱,打算过年的时候给家里带回去。”
王立成做家教,除了改善他的经济状况,还第一次尝到了当老师的感觉,“开始并不觉得自己有做老师的天赋。但通过做家教,讲课的时候我感觉讲得比较清楚、流利,也能摸透学生的想法。”现在,他认为自己找到了做老师的感觉,他甚至对未来充满信心:“将来做老师,就做优秀教师!”
王立成班里的学生在外面做家教的不是很多。学校还给一些学生安排了勤工助学。
考研梦一闪而过
虽然王立成每周可以从容地做3次家教,“没有特别强的学习欲望,而那些非免费师范生的学习就特别厉害,我们没法比”。王立成说,免费师范生普遍存在的心理是,把自己的专业学科学好就行了,其他的公共课只要过关就行了,而那些公共课,“上课随便听听就能过关”。
王立成认为,这种心理源于《师范生免费教育协议书》的规定:免费师范生毕业前及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一般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
刚上大学时,王立成觉得,大学的学习应该是比较紧张的,但现在觉得没有什么压力。“免费师范生不能考研究生,就没有压力,学习就挺松散的。”王立成的这种认识,存在于大部分免费师范生中,“我认为是这个政策的一个缺憾”。
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的西部,有几栋气派的红楼,那是研究生宿舍,免费师范生陈洁住的是相邻的灰色楼。她因此有些失落,望着气派的红楼,她说:“以后我们是不能住到红楼里了。”但是,她也时常宽慰自己——以后读在职的研究生。
高考结束后,学生们考虑的是考哪个大学,而对于将来是否考研他们想的很少,进入大学后他们开始考虑这个问题。
免费师范生孔泉表示,考研的念头在他大脑中一闪而过。他曾经想过考研,但考虑到家里的经济条件,还有协议的规定,他放弃了这个念头。“我对以后还没仔细考虑过,我现在就想把专业课学好。”孔泉还没考虑那么长远,“现在学习还有点累,就没考虑这么多。”
与孔泉不同,高翔对未来有很多想法。
有的免费生对他们不能直接考研究生的政策有些抱怨,部分学生就失去了原来的理想、抱负和学习的激情。
按照《师范生免费教育协议书》,免费师范生毕业后,一般回生源所在地省份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不少于10年。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应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两年。
对于这一点,高翔担心:“像我们那些地方,基层的教学条件非常艰苦,我们学习的这个专业很难发挥有效作用。去乡下那两年,思想和外面的发展能不能衔接上?你去那里两年就要走了,人家会不会重用你,给你发展的机会?你到市里的普通中学教书,人家会不会要你?你毕竟下去两年,能不能上来就适应那里的环境,跟上他们的教学模式?”
对未来就业存在疑问的不仅仅是高翔。作为班主任的王健老师告诉记者,刚开学的时候学生的问题比较多,主要是集中在将来的就业以及如何履行合同上。之前学校专门给班主任进行集中培训,老师了解政策之后再给学生解释。
“现在这些学生的心态很平和。”王健说。
为将来当教师热身
陈洁在刚开学时认为,选择了做免费师范生,以后的路都被安排好了,“是模糊呈现的未来人生道路”。
“那种感觉现在淡漠了。”她现在觉得,“前面的路还是很宽的,现在想的更多的就是怎么样做老师,要在基层从事两年的教育。”
尽管高翔对未来有很多想法,但这个来自贵州的男孩曾经表示,虽然家里条件不好,但他并不是因为免费政策才报北师大的。最主要的是家乡落后的教育刺激了他,他“只是想回去为家乡做点贡献”。
怀抱着这个理想,高翔已经开始了教师职业的热身。
高翔参加了学校“农民之子”社团组织的支教活动。每隔一个星期,高翔都要和社团的其他成员一起组织活动。他们坐40分钟的公交车,来到昌平一个农民工子弟学校,给学生们义务上课。
在用砖头简单垒起来的教室中,高翔给学生们讲过英语,做过游戏,给他们讲过奥运的知识,还教他们怎么去看书等等。“我们县里的教室都比这里好。听我们老师说,以后我们会去条件更恶劣的地方支教。”高翔认为自己有心理准备。
谈起支教的感受,高翔说:“支教之后才觉得老师不好当。上课之前要备课,在讲台上边讲边关注学生的反应,调动学生在整个课堂的氛围,同时在黑板上写板书。”
在平时的学习中,只要有关于教学的灵感,高翔就把它写下来,他还打算把它们贴在床头。“以后要当老师,这些问题离我们很近,也许我现在的看法,以后有可能忘记,所以把它记下来。”
在一个手掌般大小的笔记本上,记录着高翔总结出的各种“教规”,他已经写到了第十八条:“要勇于接受任何学生的挑战。”
对于这第十八条“教规”,高翔解释道:“怎么来调节课堂气氛,如果面临学生的质疑,该怎么回答,不是每个问题你都能回答上来,作为老师,只是懂的东西比学生多点。”
对于孔泉来说,他还没有考虑那么多问题。但他也给自己出了道难题:挑战自己的性格。孔泉坦然地承认,他的性格有些内向,这对今后做老师来说是大忌。当初他选择考免费师范生,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想改变自己内向的性格,“再就是我普通话说得不太标准”。孔泉还想在今后的学习中改掉青海口音,其实他现在的家乡口音已经没有刚开学时那么重了。
免费师范生优势何在
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从提前批次直接录取471名免费师范生。按照当年的招生计划,还有600人在开学后进行内部调节,新生入学两年内,学校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从非师范专业学生中择优选拔600人进入师范专业,成为免费教育师范生。
目前北京师范大学正在进行这项工作。学校领导曾经到教育技术学一班开会,动员他们转成免费师范生,但是收效甚微,生命科学院目前还没有转为免费师范生的学生。
陈洁的班里转来了两名新疆维吾尔族学生,他们是读完两年预科后转过来的。
“有些学生本身就不想当老师,可能是这个行业没有受到真正的重视。”高翔激动地说,他曾经问过他的中学同学想不想当老师,他们说:“打死我都不当!”
高翔表示,他的同学当中,有很多还考虑到金钱和地位的因素。他们觉得当老师一辈子都不会有出路的。高翔经常听到家乡的老师抱怨好几个月没有拿到工资。“由于这种原因对教师失去信心的大有人在。”高翔现在对教师的认识也更加现实,但他说他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在陈洁看来,很多人从小到大不停地读书,就有点儿厌学了,他们对学习的厌恶情绪导致了不想做老师。还有就是,“当教师是比较平淡的职业,现在社会发展太快了,大家喜欢比较热门的职业。”
对于高翔和陈洁来说,至少是因为他们喜爱教师这个职业,才选择了免费师范生。但他们并不认为,免费师范生的身份能给自己带来什么优势。
免费师范生的就业带有国家分配的性质。“我爸妈就觉得有这个优势。当时报考志愿的时候,他们分析报考这个有什么好处,这一点就被列入若干个好处之中。”陈洁说,她并没有意识到就业压力大的现实。
“我的性格就很适合去闯,对毕业分配不是很在意。”高翔称,“北师大、华东师大出去的学生回我们那边都很抢手,因为他们招不到好学校毕业生。我们家乡在这里读书的学生,更多的愿意去大城市工作。尽管大城市就业压力大,但他们相信:一个好的老师在哪里都不会嫌多的。”(李梦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