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校园掠影
  

高中生论中国教育:弊端像“青春痘”


台湾有这么一所学校,学生年龄在15—18岁之间,每年三千多学生中,因违反校纪校规被校方开除的有两三百人之多。学校里没有工人、没有保安、没有大师傅,一切必要的工种都由学生自己去做。学校实行学长制,三年级学生带一年级学生。全校集合只需3分钟。学生见到老师七米外要敬礼。学生没有寒暑假作业,没有一个考不上大学的。这就是台湾享誉三十年以道德教育为本的忠信高级工商学校。在台湾,各大报纸招聘广告上经常会出现“只招忠信毕业生”的字样。    

这个学校的校长名叫高震东,他在国内的演讲中说:“同学们!你们说,天下兴亡的下一句是什么?”台下声音:匹夫有责。“不,是我的责任。”会后,高震东说:“天下兴亡,我的责任,是我教我的学生的,如果高考是有这道题,我宁愿让同学们失分,也要让他们记住他们的责任,所以说,现在大陆教育办不好是我高震东的责任,只以为这样,我才回到祖国专门办道德方面的演讲。”    

在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一个国家的教育是最基础的,也是最本质的东西。中国,一个文明古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孕育着中华儿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但对于当今世界,已经是不够了,创新及其改革,势在必行!    

我们追究到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他是中国到现在为止最伟大的一位教育家。他无疑是荒漠中的第一个拓荒者,是他所处的时代教育创新的先驱者。他所提出的教育方法和原则到现在,我们还在继承和发扬,但我们真正继承了多少?发扬又是多少呢?

孔子的教育方法和原则:    

1: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2:切问近思,学思结合。    

3、学而时习,温故知新。    

4、知行结合,学以致用。    

5、由博返约,循序渐进。    

毫无疑问,这套教育方法和原则是无可厚非的。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和把教育中心放到道德教育中去。都是以它为参考的。但我们现在的教育在实质上却一点也没有变,德智体中,“智”还是无可厚非的第一位。现在的绝大多数学校、家长还是以文化教育为主,在这些里面,相当的一部分只顾学习,道德和体质已在九霄云外了!而在这种教育下的弊端所造成的后果越来越严重,从最初我们所说的“书呆子”,到现在的早恋,大学生、研究生等跳楼事件等,一次又一次的冲击着我们现在教育模式的大门。    

中国现在所实行的教育模式已经带来了严重的弊端,从家庭来说,计划生育的实行,一家一个孩子,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在父母的保护伞下成长着。

以我为中心,不珍惜父母的血汗钱,不帮助家长干家务,别看这是小事,好多家长说:这些不用孩子做,孩子只顾把学习学就可以了!现在好像这已经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对于这个社会的发展却带来了极大的阻碍。而学校呢?在学校老师也只顾对学生成绩的好坏,成绩好的同学,老师说他什么都好!成绩不好的同学,老师说他什么都差!以分数衡量一个人是现在教育的最根本的弊端。

现在的农村的孩子已经成为了高等学府的主流,为什么呢?家庭环境造就了他们,吃苦耐劳、敢于拼搏,从而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状元村。而城市的孩子却越来越没有这种斗志。我不是说我们要把孩子全带到农村去,我的意思是:以孩子思想为主,老师家长的点拨教育为辅,再以自我发展为方向的教育模式应该出现了!人类之所以是高等动物,因为人类具有低等动物所没有的思想,而孩子的思想是受到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三方面的干涉的,但我们在学校学的知识在这三个方面却没有涉及到,因此,出现了好差的区分,其实这种区分不是学习上的好差区分,而是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这三方面的好差区分。    

美国,一个资本主义强国。它的历史也不过百年,但它能从一个英属殖民地发展到现在的第一大强国,它靠的是什么?不是武力,不是殖民,而是“人才”!我们想想,一个不过百年的国家怎么能成为头号强国呢?“教育”一个国家的基础,美国的教育,我们细细看来,从家庭父母的教育方式到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和中国的比起来大为不同!也许有人会说,美国的教育方式不适合中国的!这又是一个错误,教育是不分国界的,正如人的思想一样,只不过是外型的不同罢了!美国现在由教育界、商界领袖共同组成的“美国新劳动力技能委员会”公布了一份美国学校改革的新蓝图。那就是改革教育制度定义21世纪学生所需技能:一、了解整个世界。二、跳出思维的局限。三、懂得聪明地对待新的信息来源。四、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这就是美国对教育制度的局部调整。    

改革开放的政策,让我们和世界各国有了全面的接触。人们把国外的教育称之为“软式教育”,把中国的教育称之为“硬(应)式教育”,这一软一硬就能看出中国和外国教育模式的不同!现在出现的留学热,那些学生不仅是奔着国外的学习环境和文化知识去的,更重要的是,国外的教育模式在吸引着他们!从就业和移民问题上,也是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开头所讲的台湾忠信学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校长高震东无疑是一个新的开拓者,他的教育方法和理念运用于当今,对于现在的学生们的心理是一个很好的引导!中国13亿多的人口,教育是一个长期和任重道远的事情,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软式教育,才能更一步的推进中国的进步。    

那什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软式教育呢?我们知道孩子性格的养成和对人与事的最初看法如果没有家长和所谓大人的干预,那么孩子的看法和性格是最“纯”的时候,往往孩子尤其是性格的形成跟家庭环境和所接触的社会环境有直接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对于事物的看法,这种看法可能在孩子的心理是很长时间都不会变的,但家长和老师往往不知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而是一味的注重孩子的成绩,也就是死板的“学习”。结果孩子一旦出现学习成绩下降或是对家长来说严重的“早恋”问题。家长就感到不可思议,往往觉得我的孩子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

但事实是发生了,当你再想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你和孩子间已经有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这样你就对“软式教育”有一定的想法了吧!戒尺加教鞭的时代已经过去,从孩子的内心出发去教育孩子,有的家长总觉得孩子还小,不给孩子讲一些社会啊,为人处世啊方面的事情,但孩子其实早有对它们的看法了!如果你没有正确的去引导孩子的话,可能在步入社会前孩子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但一进入社会,弊端出来的时候那就已经不可挽回了!这就是我的第一条:教育孩子思想为第一。    

教育孩子的思想不是家长所谓的长大一些的事情,这其实是从小的事情!有了正确的思想,才有了对事物正确的认识,才有了学习的欲望,这就是第二条:以孩子思想为主,老师家长的点拨教育为辅的教育方法。其实现在在学校已经有了明显的分化,就是老的教育方法和新教育方法的分化,老师这个职业越来越被人看好,而老师的年龄也越来越年轻,这样其实反而是好事,我是学生,所以我非常清楚这一点,和老师的沟通是非常的重要,而年轻的老师和同学们的“距离”会小的多,我自己曾经也总结出一句话:“和老师成为了朋友,就和学习成为了朋友”。而很多人说年轻老师没有教学经验等,这些是存在的,但这其实不是问题!因为有的经验是学不来的,正如社会经验一样,在课堂上是学不来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总结出经验。   

现在来说说所谓的“差生”。学习是苦的,通过学习的过程中就有了好差之分,而这些所谓的差生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欲望其实是在增加的,但他们的基础和以前所养成的习惯成为了他们内心的最大敌人,没有几个能战胜它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一个能激励他们的人或事,老师对他们有着看法,通过批评和打骂他们内心对学习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但有的差生打败了内心里的敌人!可老师和家长只看到了他的转变,可他为什么转变却很少有人去追究,其实这种追究是必要的。

纵观中国教育,当今的教育模式的弊端已经像“青春痘”一样发了出来,而很快的又有了连锁反应。中国的教育制度首先一点“过度化一”,就是拿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分层、分类、分等级。第二,尤其是高中的学习,课程可以说两年就能学完,而高三一年呢?可以说是原地踏步。这又是现高考制度的弊端,而高考的弊端就是标准化所谓的“一刀切”,难道现在只能以考试论英雄吗?有人做过这样的一个统计,我们所学的所有数学公式的90%我们这一生不会再用第二次。

什么才是真正的平等教育,人与人之间是有差距的,而这种差距却不被人所重视,所以导致了现在教育中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不同人用不同的教育,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本应是因人而异的,在此我提出“手套法”教学!人的10个手指是不一样齐的,而人就更别说了,而“手套法”教育模式就是根据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去引导学习!    

人才的标准是什么?创造性和人文观才是人才的衡量标准,我们先说创造性,人的创造性主要是童年时代,儿童们的想象能力,可我们没有将孩子们的想象力加以保护,相反中国的教育正在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再说人文观,它指的是爱心和同情心,而中国的教育又过早的给孩子们强调了“竞争”,这使成长中的孩子们有了自私、冷漠、以我为中心、变的孤僻等,这些问题难道家长们都没有看到吗?而在社会的发展和以后的企业管理中更重要的是合作与协作的双赢,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高考没有考上而跳楼的,有一个农村家庭因为家里穷兄弟两个只能有一个上大学,而哥哥就把弟弟骗到山上说玩一个挖坑的游戏,就这样把自己的亲弟弟活埋了,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这就是中国教育制度所带来的越来越严重的弊端!    

我们应该提倡孩子追求理想,应该给孩子一个无阻碍通道,可是现在对老师和学校政策的约束性,就想把鸟割去了翅膀飞不起来,束缚到那一样。这种政治变数学的死板教育理念还束缚着成长中的孩子们。    

社会的影响大于学校的影响,家长的影响大于老师的影响。有人说中国的教育几十年都不会变,我不相信,中国已经进入了教育体制的转型期,具有中国特色的“软式”教育正在萌芽,只要家长们、老师们能真正的了解孩子,那么这一天就会来到的!(来源:腾讯教育  作者:高云飞)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08-03-07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