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校园掠影
  

热点辣评:学习英语不是为了应付老外问路


因老外问路一时答不上来,重庆一大一女生刘英(化名)受“刺激”,决定恶补英语(Q吧),甚至半夜起床看书后又赶到菜园坝书市。没想到,她在书市看书不到一小时便晕倒在地。事发后,刘英被紧急送往市急救中心抢救脱险。(《重庆商报》3月16日)


古人说“知耻而后勇”,可受“刺激”之后“勇”到像刘英这样的例子,还真是不多见,也完全没有必要。都已经上大学了,却无法回答老外的问路,这恐怕已经不是看看书就能补救的,也不仅仅是刘英一个人的问题。
长久以来,我们的外语教育在目标和方法上已经陷入了一种怪圈当中,不知为何而学,也不知如何去学,一切唯长官意志是从,跟着升学、考证的指挥棒在转。就拿这语种来说吧,过去我们是全民学俄语,改革开放以后又全民学英语,仿佛十几亿人只能用一个脑袋思考一般。很多学科明明用不着英语,却也因为政策的一刀切而让大学生们被迫啃起了ABC。为什么不让研究唐史的人多学点日语,让研究党史的人多学点俄语,让搞艺术的多学点法语,让学法律的多点德语?哪怕是用最功利、最理想化的模式去套,我们也不应该走全民学英语这条路子啊。


可惜,我们目前除了极少数中小学还开设俄语、日语、朝鲜语等小语种教学之外,其他学校还是“全民学英语”。至于上大学之后的小语种教学,也基本上是随商潮而动,哪些好赚钱就学哪些。久而久之,掌握其他语言的人才越来越少,进而造成了教学上新的障碍:师资力量不足。对此,网友笑称:“最搞笑的莫过,(刘英)半年后再次遇到这老外,才明白那哥们当时说的是德语……”可谓绝讽!


当然啦,有人会质疑道:世界上的语言那么多,我们如果用不着的话,干嘛还要去费尽苦功地去学它?想当初,俄国人强迫东北人、新疆人学俄语,日本人强迫东北人、台湾人学日语,都没能改变这些地区的华语主导地位,可如今,外国人不费一枪一卒,我们就开始“量中华之才力,学与国之语言”了。有些地区的孩子中国话还没说顺口,就在爸妈的安排或逼诱之下学起了外语。至于方言,更是被视为土得不能见人的东西,扔进了山旮旯缝里。如此无根无源的语言学教育,又怎能培养出拥有本民族素养、热爱本民族事业的人才呢?
(来源:光明观察)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08-03-21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