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郑大外语学院大二学生蔡家磊的来信在昨日本报A11版刊登后,本报热线电话响个不停,社会各界都把目光聚焦到了这位大学生身上。许多读者询问蔡家磊的详细情况;一些学生家长则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蔡家磊的辅导班接受教育;更有不少热心人愿意帮助、资助蔡家磊,让他早日圆梦。
带着读者的期盼和关爱,记者昨日找到了蔡家磊。通过深入采访,这名残疾大学生自强不息、不忘感恩的坎坷人生经历逐渐清晰起来,他要帮助更多的人战胜苦难,改变命运的精神更让记者肃然起敬。
一名高度近视的男青年
“每到放开笔记开讲时,蔡家磊都会变得手舞足蹈,声情并茂。”
一间小教室里,一名个子不高的男青年满头大汗,站在一小块白板前,时不时把备课笔记紧挨着双眼查看,在白板写字时,头也是快挨着白板了。教室里只有3名学生,字正腔圆地跟着这名男青年朗读着“agile”、“vagile”、“real”、“realize”、“re-alization”等英语单词。
这是昨天上午9时30分,蔡家磊讲课时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地点在郑州市陇海中路郑州十九中临街的310房间。这间不足20平方米的教室没有装空调,两台电风扇呼呼地吹着,十分闷热,但在蔡家磊的互动式讲解下,课堂气氛活泼,3名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不时笑出声来。
每到放开笔记开讲时,蔡家磊都会变得手舞足蹈,声情并茂。站在黑板前讲课时,蔡家磊语言清晰流利,旁若无人,好像有些“痴狂”。
一堂40分钟的课讲完后,蔡家磊已是口干舌燥、汗流浃背。不过,蔡家磊举例讲解的游击法、分解法、联想法、对比记忆法、特殊法等英语单词记忆方法,却让几名中学生意犹未尽,仍在不停提问。
“蔡老师讲的这些方法很有用,我感觉很棒!我喜欢!”课后问及感受,来自郑州七十中初一年级的韩昊天小朋友扭头嘿嘿一笑,伸出了大拇指。
一位先天残疾的寒门学子
“家境贫困,双眼先天近视2000多度,近乎失明。”
蔡家磊讲课时,辅导班的另外3名“老师”——刘鸿杨、张琪、王爽也在静静听着。王爽随后说,他们和蔡家磊都是郑大外语学院2007级英语专业的同学,在辅导班有的辅导口语,有的讲解语法,有的讲授美文,全部分文不取,纯属义务支援。
在与家磊和他的同学们的聊天中,家磊的身世也逐渐清晰起来。
今年22岁的蔡家磊是信阳淮滨县城关镇金湾村人,家中有一个姐姐和弟弟,父母都在务农。蔡家磊出生后,就被医生诊断为眼球震颤、弱视、斜视、散光,近视2000多度,双眼近乎失明。家里根本无钱为他治疗,他至今也未到大医院对眼睛进行过完善的医学检查。2001年6月,中国残联给蔡家磊颁发了残疾证。
家磊的父亲今年47岁了,因常年过度劳累,右臂患上了骨膜积水,医生说有发展为骨癌的危险。家磊的妈妈陈景莲则患有风湿病,四肢活动存在障碍,严重时卧床不起。
小学学习汉字时,家磊看不清黑板,都是双眼贴着书本,按照字形描出来的。直到现在,家磊写汉字时,还有些变形。
身为长子,家磊像其他农村孩子一样,早早地就跟着父母干起了农活。
“人家的房子都是雇施工队盖,而俺家的房子,都是家磊和他爹一块砖、一兜泥盖起来的。盖房那年,家磊还在上高一,为能帮家里,他每天一放学就跑4里多的路往家赶,常常忙到半夜。”提到儿子,电话中的陈景莲不禁哽咽起来。
一段靠“听”的求学历程
“厕所里上夜自习,从全班倒数到高考全县第三。”
上高中后,随着课程的增加,只能靠“听”学习的蔡家磊更加困难。加之还有众多家事,高一学年终考,他的成绩在班上排名落到了倒数第三。拿着成绩单,蔡家磊在家哭了一晚上。他怨恨自己近视,怨恨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并向老师和父母提出了“下学”的想法。得知此事后,蔡光海和陈景莲不断安慰家磊,并决定让家磊的弟弟承担家里的活儿。蔡家磊终于打消了辍学念头。
上高三时,每到夜深人静,蔡家磊就偷偷摸出宿舍,溜到厕所看书,因为这里有唯一的声控灯。蔡家磊在厕所一待就是两三个小时,灯熄了,就再跺跺脚。
“现在,只要我看书超过5分钟,就会有些头晕。时间再长,眼睛就会像撕裂的那样疼痛。这应该是高中时不顾身体留下的毛病。当时的学习效率的确不高,但是笨鸟就要先飞啊。”蔡家磊说。
蔡家磊最终将成绩一步一步赶了上来。2007年高考,他以612分的高分考出了全县第三名的好成绩。
报志愿时,按照所估分数,老师建议他填报复旦大学,蔡家磊却选择了郑大。“选郑大的原因,一是离家近,二是复旦的学费一年要六七千,郑大就两千多。他弟弟还要上学,他说他不能只顾着自己。”陈景莲说。
一颗回报社会的感恩之心
“我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关爱,我不能忘了感恩。”
蔡家磊的生活一直很拮据,同学们给了他很大帮助。在蔡家磊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本子上,记录着别人给他捐款的明细。“这些,我都一定会记在心里,以后一定会报答他们。”说起记账本,蔡家磊眼睛湿润。
“高中时我见到了他这个本子,看到他不仅记了账,还写了很多励志的话,给我很大触动。”家磊的高三同学李政说,平时,蔡家磊很少花钱,配一副眼镜还是在街头小店。
2007年8月,在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举行的“河南希望工程圆梦大学行动”中,蔡家磊获得了4000元资助。
“家磊到省里领助学金后,为了省下郑州到信阳来回不到200块的车费,就没回家,提前两周去郑大报到了。”李政说。
在郑大外语学院,“助学贷款的名额有限,学院老师知道我的情况后,主动帮我申请了,这缓解了我日常生活的压力”。蔡家磊说,当看到学校还有很多像他一样的贫困生后,他就和其他申请到贷款的同学,每人主动拿出200元钱,组成了一个帮扶基金,救助其他贫困生。
“记得开学第一天,蔡家磊是摸着门框进宿舍的。”同学刘鸿杨说,蔡家磊双眼残疾的消息传开后,同学们纷纷给予帮助。
因为蔡家磊太过节俭,不少同学都主动请他吃饭。坐公交、找教室上课、吃饭,甚至去厕所等常人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事,都困扰着蔡家磊。同学们看到这种情况,都向他伸出援手,都成了蔡家磊的“眼睛”:上教室有人一起,外出有人同行,吃饭也一块……就这样,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蔡家磊的生活也算没有太大障碍。
“在我20多年的成长中,我得到过太多好人的帮助,这些情我一辈子都报答不完!社会帮助了我、成就了我,我也应该用自己的行动回报它,哪怕耗费时间再长,哪怕我的力量再怎么微不足道。”家磊说,“什么是感恩”一直是萦绕在他脑海中的一个问题,但答案似乎难以捉摸。
蔡家磊说,感恩是不分高低贵贱、不论物质多少的,“比如,有人曾帮助了我,现在却流浪街头,而我手里也只有一小块馍片。我分给了他一半,这也是感恩吧”。
“我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离不开方方面面的关爱。知道感恩,是我做人基本的原则。”家磊说。
一个朴实、乐观的人
“虽然他的眼睛看不清,但他的毅力着实令人钦佩。”
“上课时他几乎是趴在书上,把眼贴着书才能看见字,我们上听说课的时候,老师让集体朗读课文,家磊读得比一般同学都慢,但无论再慢,他都会坚持读完,哪怕是默念。”班级团支书郑金圆说,在同学的眼中,家磊一直是一个朴实、乐观的人。
谈到蔡家磊,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团委书记苑存亮也很感动。
“蔡家磊给我的印象是勤奋、踏实、执著。他认准的事情就努力去做。虽然他的眼睛看不清,但他的毅力着实令人钦佩。”苑存亮说。
苑存亮还介绍,今年6月21日晚上7时,家磊还在郑大老校区外语学院楼上举行了一次励志演讲报告会,主要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学习方法和一些创业梦想,吸引了不少同学、校友及家长们的关注。
一个辅导班的背后
“别看辅导班简陋,却是我近两年的心血结晶。”
前几天,苑存亮得知蔡家磊和同学免费办辅导班的事情后,还专门去探望了一趟,“那里条件确实很简陋,但能看出学生们那种激情和认真劲儿!”
说起辅导班,今年22岁的家磊说:“别看辅导班简陋,却是我近两年的心血结晶。”“为办这处辅导班,包括房租、桌椅、电扇等在内,前后一共花了3000多元。”家磊说。而这些钱是他近两年来做教室保洁、家教、业务员等勤工俭学工作的薪酬和从伙食费中攒出来的。
“我很少买衣服,也不买可有可无的东西,平常花的主要是一点吃饭钱。”家磊说,在他们宿舍,别人都有电脑,只有他没有,省下来的钱,他都攒了起来。
“我的眼睛生下来就很近视,看啥东西都得贴着眼才能看清楚,现在是2000多度,戴着眼镜也不行。”蔡家磊用双手比画着说,他一直有办一个公益性辅导班的想法,今年快放暑假时,经过反复考虑,他实在抑制不住多年的梦想冲动,决定付诸实施。
于是,学校还没放暑假,蔡家磊和他的几位同学就开始在之前常做家教的陇海路、兴华街附近转悠,为辅导班选址,经几天忙碌,跑遍了多条街道,才确定了十九中的这处教室,租了下来。另外,他们还骑着三轮车,购置了桌椅、凳子、电扇等,自己又搬到了教室里,进行了简单的布置。
四五天的忙碌过后,仅有一个教室的“海莲英语辅导班”终于在暑期开张了。不过,蔡家磊先前积攒的3000多元也花得所剩无几。
一个曾被误解的现实
“我既然承诺了要免费辅导这么多学生,我是一定会落实的。”
在寄给本报的信中,家磊提出了想创业,想办一个英语辅导班的愿望。“海莲英语辅导班”办起来了,却是免费的。既然创业,缘何免费?这是否矛盾呢?
“我的计划是,利用这个不大的辅导班,用自己的特长,面向贫困子女提供20个免费辅导名额,不收取任何费用,既锻炼一下自己,也算是自己创业,为社会做点有用的事儿。”家磊说,“房间就这么大,最多也就能辅导这么多学生了。”
“听家磊说他有免费做辅导班的想法,我们觉得很有意义,也都很支持,辅导班刚开张时,我们每天早上6点多就坐公交车赶过来上街宣传,本想着我们免费辅导,肯定会有很多学生家长来报名,谁知最后竟然碰了一鼻子灰!”王爽说。
他们在陇海路、嵩山路、兴华南街等处分发传单、打条幅宣传时,不少过路的家长都是不屑一顾,有的还当着他们面说“天上哪会掉馅饼”,说他们“肯定是骗子”,刚开始宣传的两天,“人家一听说我们是全免费的,都不相信”。“看着传单被扔掉,我们很心疼,要知道,这都是家磊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四五个同学忙活了4天,才招来了3个学生!”蔡家磊的同学杜莹说。
目前,辅导班仍在招生,但20个免费名额仍然差了很多。对此,蔡家磊说,不管招来几个学生,他们都会尽己所能辅导好的。“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信誉,我既然承诺了要免费辅导这么多学生,我是一定会落实的,这不仅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我良心的安慰。”
“推行这种少见的免费辅导模式,有人可能会认为是在作秀,你怎么看?”记者问道。
蔡家磊说:“我不是这样想的,也不是这样做的。现代社会是复杂的、多元的,我不能要求别人的看法和评价都完全一样,我一直在发自内心地做这件事,不管成功与否,时间会证明一切吧。”
记者追问免费辅导班能否坚持下去、资金怎么解决时,家磊坦承,他只是一名学生,能力有限,但他会尽全力将辅导班坚持免费办下去,“我不准备扩大辅导班的规模,20个已经足够了。至于费用,我会用课余时间尽力打工赚取,如果不够,我的几位同学也会支持,哪怕是我去借钱。”
为什么给辅导班取名“海莲”呢?蔡家磊解释说,这是取了父母的名字最后一字--他的父亲名叫蔡光海、母亲叫陈景莲。“用这个名字,算是尽一下孝道,海莲也是一种中草药,整个寓意就是要帮助更多的人战胜苦难,改变命运吧。”
特别提示:
“面对面”沟通,等您来电畅谈
不管您是刚参加完中考、高考的学生,还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不管您是身残志坚的志士,还是关注社会公益的好心人,如果您想接受“海莲英语辅导班”免费辅导,如果您想和蔡家磊面对面沟通,如果您对这个辅导班有独到见解,如果您关心残疾大学生群体,欢迎在今天上午9时30分~11时拨打本报特别开通的热线电话0371-65796216,蔡家磊将受邀与您畅谈。 大河报 记者 李一川 李岩 实习生 毛湛文 高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