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抑制“择校”,教育部近期专门就京沪等19个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规范入学工作提出指导,“减招特长生”成为重要举措之一。家长和校长们提出,在严控比例、防止“特长生”走样的同时,也要防止“一刀切”,兼顾人才多元化的需求。
“特长”应防走偏
何谓“特长生”?据了解,本市一批市级学生艺术团每年面向中小学招收拥有艺术特长的孩子,由于专业训练和演出需要,艺术团学生一般整体编班放到附近相对优质的中小学就读,不受划片对口入学限制,这被看作是一类 “特长班”。此外,目前部分初中按各自传统品牌特色,经过区县教育部门备案,可以招收国际象棋、游泳、管乐等类别的少数特长生,成为另外一类不受划片限制的“特长班”。
在不少家长看来,“特长班”可以绕开地段划片和电脑派位,是“择校”进优质学校的一条“捷径”。而在现实中,确实也存在少数学校打“擦边球”的现象——学校名义上招收“管乐队”特长生,选拔时却首先看英语和奥数成绩,而非比拼管乐素养高低。这也导致“特长生”变成选拔学科特长生、掐尖生源。新华初中特级校长陆继椿认为,这无形中扰乱了正常的招生秩序。
为保证教育公平和均衡,本市近年来对义务教育阶段的“特长生”规模进行了限定:各区县义务教育阶段“特长生”招生计划不得超过招生总数的5%。同时,中小学不得要求小学或幼儿园推荐“学科学习特长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以创办特色为名举办重点班,严禁学校以招收体育、艺术特长生为名招收择校生。日前市教委基教处提供的数据显示,本市中小学“特长生”占2%左右。
“特长”应鼓励发展
有家长提出,既然“特长生”比例这么低,还可能附载很多功利目的、助长“择校”投机行为,为何索性不直接叫停?专家提出,“特长生”有其独特的作用。
鼓励学生有“特长”,是对当前中高考以学科总分为单一标准、标准化应试的一种突破。弹古筝、研究机器人、演话剧……学生特长各不相同,如果成长标准只有语数外成绩,势必埋没很多其他方面各有潜质的好苗子。市教科院普教所常务副所长汤林春说,中小学应为更多有特长的学生提供贯通的成长通道。目前,大学自主招生已逐步为更多“特长生”开门,这其实为中小学“特长生”培养预留了空间。
此外,对于国家和社会所需的“特异性”人才,中小学“特长生”也有必要存在。以游泳人才为例,原本多数家长反对孩子“练体育”,怕从小苦练最后却无法取得好成绩、文化学习又被耽误。近年来,浦东教育局和体育局联合从幼儿园到高中接力培养“游泳特长生”:幼儿园有游泳特色班,白玉兰小学和浦师附小从中挑选百名游泳特长生;初中有洋泾东校接盘,进才中学和上南中学两所高中“对口”招收。游泳特长生代表浦东在全市和全国游泳大赛中屡屡取得佳绩,而他们同时正常接受文化课教育,成不了冠军也能成才。
“特长”应更多元
既要保留和鼓励“特长生”,又要限额招生、避免择校投机,尺度如何拿捏?
上海市实验学校校长徐红认为,“特长”不应成为集中选拔学生的标准,而应鼓励教师发现学生之长、帮助学生挖掘和发展不同特长,从而推动从根本上改变 “特长”教育的功利化追求。
复旦二附中校长杨士军提出,选拔组建“特长班”不应是培养特长生唯一通道。只有学校“因材施教”,学生方能各展所长,课程越多样、选择越多项,与学生的各类特长匹配度就越高。
宝山区从“生源”转向“资源”的探索,或可借鉴。如高境三中以车模为特色品牌,但宝山区并未将“特长生源”集中招收到高境三中,而是将高境三中的相关课程、场地等“特色资源”,配送到区内十几所“车模联盟”学校共享。在无线电越野、版画、合唱等其他特色教育上,宝山区中小学成立了体育、艺术、科技几十个联盟,有效解决“特长生源”与“特色资源”的匹配问题。(新闻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