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实验室的安全警钟终于被敲响了。 前不久,在安徽郎溪中学一堂化学实验课上,7名高一学生被实验所用试剂氢氟酸灼伤手指,酿成可能截肢的危险。事发后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关学生实验安全问题引发关注。
当人们对事件本身寻根究底时,中国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在中学实验室安全事故偶发背后,一个更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一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地区,不少需要中学生动手的实验被打入了冷宫。学校没条件,教师图省事,学生不听话,安全责任大,高考没导向等等,都成了其被束之高阁的原因。
继中学体育课之后,中学实验课这一培养青少年动手能力乃至创新力的重要一环,是否会成为中学一块新的“烫手山芋”,值得担忧。
一些需要动手的,被改成动嘴和眼观
在围绕安徽郎溪中学实验事故的议论中,有两种猜疑最受关注。一种是,氢氟酸是一种带有腐蚀性的酸,这种高危化学药品为何会出现在高中实验室中;另一种是,事发实验名为“萃取分液分组实验和雕花玻璃腐蚀实验”,但这一实验并非教材要求的实验,怎么会出现在该校的实验课上。
在一些教授多年化学课的老教师中,也存在类似的疑问。贵州省六盘水市高中化学老师王庆海(化名)告诉记者,氢氟酸实验在现行教材中并没有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她所在的学校更多地“无视”这些实验,只有少数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在讲到“二氧化硅特性”时会通过视频的方式来演示。
由于现行教材中没有对学生实验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做出明确要求,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给一些学校“实验不作为”开了口子。
结果是一些需要动手的实验,现在变成动嘴和眼观了。王庆海告诉记者,在一线教学中,很多老师为了省事,会用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分组实验,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无法真正动手实验,教学大纲中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要求,根本无法实现。
贵州省贵阳市第三中学一位杨姓教师给记者提供了一个直观的数据:该校初中每学期需要完成的分组实验仅有3~5个,而演示实验却达23个之多。
2009年,江西省南康中学教师申明玉撰文描述当下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教师演示实验开出率较齐,学生实验开出率小,实验教学大都停留在“教师演,学生看”的阶段,学生动手机会少。
申明玉还发现,现行教材中的实验绝大多数具有已知操作过程、已知实验结果的特点,有些还是教师曾演示过的,很容易流于重复与枯燥。此外,实验课也大都是“填鸭式”的,即教师与教材设计好了一切,为保证实验正常进行,教师准备得过多过细,学生只管“照方抓药”,根本谈不上独立思考。
更为重要的是,实验室开放时间有限,实验内容多而时间少,没有给学生留下实验失败后重做的时间。如此,实验也就失去其本身存在的反复尝试和纠错的意义——“试验、失败、试验、直到成功”。
王庆海说,申明玉描述的状况现在依然没有大的改观。
怕危险,更怕对高考没用
实验设施不齐全是一个原因。“就算我们想做氢氟酸实验,也根本做不了。”王庆海说,他们的实验室只能容下四五十人,但她所教的班却有102人,加之实验试剂等耗材的“不够用”,学生和老师反而更喜欢通过“看视频”的方式来上实验课。
和大城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偏远地区实验设备之落后令人难以想象。贵州省赫章县第一中学一位谷姓教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迄今为止,其所在学校仍没有一间专门的化学组办公室,而实验室只有一个。
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导致“做实验不动手”现象。比如,学生不听话,“一些学生太调皮,不听老师的,不按规范很容易出事儿”;一些教师懒得做,“实验课程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都不如理论课,一些老师怕麻烦,基本都用视频教学,年轻老师也如此。”
但就像中学体育所面临的问题一样,教师不愿做实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怕担责任”。
这并非一个地域性的问题。北京一位高中教师告诉记者,即便是在一些实验室设备齐全的大城市,教学大纲也已经把有危险性的实验都回避了,“有关浓硫酸的实验基本不做”,这一后果就是孩子们无法直观地感受到“浓硫酸究竟是怎么和铜在一起反应的”。
而在申明玉看来,中学实验遇冷的最根本原因,是怕危险,怕对高考没用。
申明玉发现,迫于升学、就业的压力,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未能摆脱各级考试指挥棒的束缚,使得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一直存在轻过程、重结论的问题,验证性实验居多,费时费力的探究性实验少,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严重。其结果只能是,条件差一些的学校,化学老师采取讲实验、背实验的方法完成实验教学,而考试成绩却不一定差。
“在高考化学实验分值已经提高到30分的今天,如果学生还是连实验室都很少进的话,教师教好化学、学生学好化学都将面临着严峻考验。”申明玉对此不无担忧。
莫让实验课成为一块新的烫手山芋
动手做实验,对孩子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一些专业的化学教师眼中,实验,从某种意义来说是化学学科的生命线,因为化学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重要结论也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的。
如果只是“看”,没准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但动手“做”了,才能真正提高其实验素养。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红桥高级中学教师左龙军明确表示,演示实验不能代替学生分组实验。
他举了个形象的类比:看别人游泳简单,自己没练过,下水就想游泳,大部分下场应该会被水呛着。
但在现实中,动手做实验却在学校遭到冷遇。
中国科学院一份报告曾如此解读“钱学森之问”:“中国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是很大的教育问题,而这不仅是大学的问题,从小学到大学基本上都贯穿着“灌输-应试”培养模式,在一些领域盛行尊崇权威与教条的风气。
在不少人看来,限制学生动手,将其关在实验知识的牢笼里恰恰是“灌输培养”的体现。
至今,我国尚未出过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左龙军说,以前我们没有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化学实验,现在有条件了,但做得反而更少了,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在扼杀创新。
他援引李政道的话说:“实验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
中学体育被冷落了很久,如今,在政府和社会推动下逐渐得到重视,但也尚未迈过高考指挥棒和学校考评体系的大槛。而中学实验似乎正在重蹈中学体育的覆辙。只要评价学校及化学教师优劣的标准主要是考试分数,化学实验教学就会一直处于次要地位。(新闻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