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投毒案”近日在上海一审宣判,被告人、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森浩因投毒杀害同寝室的黄洋,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
投毒事件发生后,社会舆论哗然,人们惊诧于为何本应是社会栋梁的林森浩却做出如此荒唐之事,最终导致了两个家庭破裂的悲剧,也断送了自己的一生。面对悲剧,人们不断反思,是哪里出现了问题。笔者以为大学教育首当其冲。不少人认为,当前的大学教育不仅没有把一个人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反而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视而不见,缺乏相关教育,在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干预,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在上千万大学生中,发生这样的恶性事件概率极小。因为与室友的一点摩擦就生杀害之心,恐怕并非普通人的想法,而更多的是一种心理疾病,并不具有代表性。林森浩也在法庭上提到“目的更多的是想让黄洋吃点苦头,而不是想要他的命”,他自己也无法解释为何性格中存在着极其矛盾的一面。其实,这种校园案件在美国也时有发生。因此,并不能将这样一个个案归咎于整个高等教育的失败。
“复旦投毒案”虽属个别,但在事件发展过程中,也给我们的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亮起警灯,值得深刻反思。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老师。然而在当下中国,不少家长没有尽到应有的监护义务,责任心缺失,把属于自己的责任推给了学校和社会,家庭教育状况令人堪忧。在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进入城市谋生,却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和监管,少年儿童在成长中缺少父母关心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这为以后成长埋下了隐患。在城市,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使独生子女目中无人、恃宠而骄,将来步入社会也必然会因一颗易碎的“玻璃心”而处处碰壁。
学校德育缺失或引导乏力也是导致悲剧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基础教育阶段,很多学校更关注学生的成绩和升学。教育目标的偏狭、教育内容的繁难、学业竞争的激烈,迫使学生每天围着学习、考试、分数、名次转,使得本应在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就植入内心的人生基本道理教育反而缺失了。即使有相关课程,也因为课程内容的空泛、乏味而导致学生并不能从中得到应有的启发。
在社会教育中,由于缺乏正确的价值引导,一些无法可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层出不穷,使部分学生对法律的敬畏意识淡薄。很多媒体为吸引眼球,不顾社会责任和报道规范,对钱权的追逐、对暴力的传播,很多耸人听闻的报道对青少年产生了不良影响。当浮躁和暴戾之风甚嚣尘上,社会都处在汪洋大海中时,学校也就不可能是孤岛。
尽管“投毒案”事发在大学阶段,但更多地折射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孩子人格、道德培养的缺失。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社会、学校“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当前我们要做的,是合力守住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防线,加强德育还须从源头抓起。(新闻来源:中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