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安全教育:怎样才能入脑入心?


新华网西宁3月28日电(记者 庞书纬)不准爬山,不准游泳;不准玩单杠,不准吃零食;不准独自回家,不准一人乘车……如今对中小学生而言,各种“禁令”似乎越来越多。然而透过形形色色的“禁令”不难发现,中小学生安全,已然成为一个时常撩动全社会神经的敏感问题。

中小学生安全究竟如何保证?安全教育怎样才能入脑入心?

安全隐患在哪里

2013年9月,家住青海省西宁市的王芸好不容易盼到了女儿上小学,原本以为可以“透口气”了。没想到孩子入学刚刚两天,烦恼接踵而至。

“我们家离学校走路也就不到半小时,原先想让孩子和小朋友们结伴上学。‘实地考察’后才发现校门口没有斑马线不说,车辆也很少避让行人。没办法,只好天天接送。”王芸无奈地说。

王芸的困惑并非个案,今年3月初,记者曾随机采访近百名中小学生的家长,当被问及新学期的希望,竟有超过三分之一表示“希望孩子别出事”。

作为一位有着30多年教龄的“老园丁”,西宁市南大街小学校长徐维宾认为,近年来中小学生面对的安全隐患呈增多趋势,首先是日益拥挤的交通,还包括食品、药品、玩具、体育器械等的安全,以及火灾、地震等突发事件。

眼下对不少中小学生而言,原本再正常不过的郊游等活动也越来越少,个别地方的教育部门甚至直接发出通知,禁止学校组织大规模户外活动。

据媒体报道,近年来各地中小学“雷人校规”频出,“雷人校规”背后,是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无奈。采访中多所中小学负责人向记者“吐槽”,由于担心被追责,在学生管理中往往只能采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态度。

孩子何以成“瓷娃娃”

“现在对孩子的保护越来越多,可孩子怎么总出事?”采访中,许多家长都有同样的困惑。

对此青海民族大学教授李子华认为,近年来中小学生安全事故高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独生子女特别是“独二代”比例增加,使得孩子们接受家庭的呵护越来越多,许多本应自己动手的事多由家长“包办”,相关能力自然得不到锻炼。

“包括安全防范能力在内的许多必备能力,在‘90后’‘00后’孩子们身上普遍存在缺失。”李子华说。

据记者观察,在西宁市多家中小学门口,尽管有红绿灯和斑马线,不少孩子依旧从飞驰的汽车间穿行而过。

“说实在的,现在个别孩子自身安全意识、文明意识也有待提高。这需要学校教育,更需要家长言传身教和社会潜移默化。”徐维宾说。

李子华还认为,目前的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存在“形式化”倾向,甚至停留在说教层面,无法真正对孩子产生触动。“现在安全教育的主要方式还是照本宣科,再加上有限的视频放映或是现场演示,让孩子们看的多做的少,这样教育,显然不容易被孩子接受。”

对此中小学也有苦衷,西宁市古城台小学校党支部书记王淑珍告诉记者,目前该校的紧急疏散演练已增加到每月一次,但由于学生每天在校时间只有六个半小时,因此安全教育大多只能利用少先队活动等时间。此外由于场地、设施所限,一些项目无法实地演练。

加强安全教育刻不容缓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知识教育至上的局面使安全教育一直处于“概念化”状态,无法得到有效落实。

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武启云认为,改变上述局面,教育部门须将安全教育作为学校考评的重要指标,甚至可以考虑对长期忽视安全教育的学校实行“一票否决”。

在武启云看来,安全教育应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并通过制度确定下来。“这将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材编纂、人员培训、设施购置等,但从长远看,这种投入绝对值得。”

“安全教育必须考虑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和习惯,才能事半功倍。”李子华告诉记者,针对安全教育场地、设施缺乏的现状,可以考虑在城市郊区建设中小学安全教育基地,让孩子们身临其境进行演练。(新闻来源:新华网)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4-03-29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